星期三, 11月 25, 2009

玩泥沙 釋放心靈

【明報專訊】孩子突然變得內向寡言,還抗拒上學?他們可能正被壓力纏擾,未能把不安情緒釋放出來,若問題持續,更會影響心理或生理發展。透過「沙遊治療」(Sandplay therapy),孩子不必把問題說出口,也能讓治療師明白他們的內心世界,對症下藥治心病。

沙遊治療主要透過沙盤和一些細小玩具如動物、公仔、車子、房子和植物等,作為象徵符號,在進行治療期間,患者可以隨心所欲,在沙盤中任意擺放玩具,設計立體場景。治療師從旁協助,並擔任觀察、見證及關心的角色,並從患者的舉動、沙盤創作後的場景及傾談沙盤故事等,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圖像符號代替語言

「沙遊治療屬於藝術治療,是一種投射潛意識的心理評估與治療。」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沙遊治療證書課程」導師,兼臨脇、輔導及教育心理學家羅志華說。

他表示,治療心理問題的方法很多,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及色彩治療等。沙遊治療是其中一種具創造性的治療方式,用圖像符號和非言語象徵,代替語言文字,協助患者表達情緒。沙遊治療亦有助個人重新審視自身的內在經驗、情緒和感受,找出受困擾的原因,深入認識自己的人格發展和特質,並作為與潛意識溝通的重要工具。

羅志華說,沙遊治療有效了解過度活躍症、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歡上學、沉默不語、過分內向、自閉等兒童的內心世界,此外,對曾受性侵犯、憂鬱症、焦慮症、心情急躁的孩子都有幫助。「他們或許不擅長透過言語或其他方法來抒發情緒,而沙盤便能替他們把內心世界呈現出來。」

恐懼上學或報復反應

羅志華指出,不少孩子患有「上學恐懼症」,這或許跟家庭問題有關,例如家庭暴力、爸媽意見分歧等,以致他們不自覺地作出這種報復性反應。要處理孩子的心理問題,首先要了解他們的情緒,讓不安的情緒釋放出來。

他表示,沙遊治療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在適當情下,都有自動治癒心靈創傷的傾向。當患者在一個安全而受保護的環境下,會不自覺呈現出心靈的世界,亦即是潛意識。而沙盤中每樣物件都被賦予象徵意義,如車代表活力,樹代表生命力;焦慮的人多會選尖銳的物件,平和的人多會選圓形球體等。患者不一定了解各物件的含義,卻會不自覺地選擇特定而具象徵性的物件。治療師便透過患者選取的物件、擺放位置等,配合患者的背景資料,找出問題所在。

刺激思考 抒發感受

羅志華表示,沙遊治療較繪畫這類藝術治療更具體,因為人的思考、直覺、感受和感官四者是互相關聯的,而沙和小玩具的質感,能為接受治療者的官能(觸感)帶來刺激,有效地誘發他們將思考、直覺和感受釋放,「對於有感統問題的人,尤其有幫助」。

羅志華說他曾於美國治療一個9歲的越南華裔兒童。「他不說話,只顧哭。起初讓他畫畫,但畫像很模糊,後來進行沙遊治療,他把所有玩具埋藏在沙盤裏。經過6次治療,他的情緒慢慢好轉,畫像開始清晰,玩具也開始露出沙面,配合其他的輔導後,最終發現這小孩曾被性侵犯。」

沙遊治療在外國頗流行,例如在日本(當地稱為「箱庭治療」)已成為心理治療的主流之一。羅志華表示,台灣及上海的沙遊治療也具相當規模,但在香港提供的地方不多。

---------

沙遊治療由瑞士心理學家多拉卡爾夫(Dora M. Kalff)創立。她曾在英國學習兒童心理治療師Margaret Lowenfeld的「世界技法」,利用盒子和玩具,讓兒童把心中的世界具體地表現出來。

卡爾夫把「世界技法」帶回瑞士,並以榮格心理學的理論作基礎,創出沙遊治療。1980年她在Sandplay: A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e一書中,記述她成功治療的9個個案,包括7個小孩及2個成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