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07, 2010

讓孩子主動,閱讀才會成功

主動的學習才有用。如果不想學習,李遠哲站在這裡教化學還是沒有用,一定要自己願意學才有用。

閱讀障礙在現今無論哪個社會,大約都是六.五~六.七%左右,在學校一定會碰到閱讀障礙的孩子。這是基因的關係,所以你打他罵他都沒用。怎麼辦呢?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法開啟他。

歷史上有閱讀障礙的人非常多。比方說愛因斯坦、愛迪生。愛因斯坦是諾貝爾大師,但他到三歲才會說話。大家說,當時幸好有他媽媽,如果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字不會拼、寫錯了,就重寫十個、一百個,把時間都拿去補強,把不會的變好,愛因斯坦再聰明也不會是愛因斯坦。

教育的觀念在改。大腦是有限的資源,它如果這方面好,一定有另一方面的不足。在高科技的社會,孩子不可能什麼都知道,所以我們應該順他的長處,把他的長處跟別人搭配,科技整合、團隊合作,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另一位是李光耀。他退休時承認自己是語言障礙者,讓大家非常驚訝。為什麼願意說出來?他說,「新加坡小國小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的資源是我們的腦力。」台灣也沒有自然資源,情形一模一樣。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

中國字有非常多的音義。比方說「天、天花、天花板」,只要加一個字,全部改變。如果要讓孩子學東西,不管學什麼,閱讀是根本。若心裡沒有這個詞彙,他根本沒辦法斷詞。孩子有斷句上的問題時,唯一的方法就是閱讀。

腦神經和閱讀有何關係?過去對於中風,左腦受傷右邊癱掉的病人,我們會說,你要學用左手吃飯、穿衣服,但現在我們把左手綁起來,強迫他右手動。為什麼?若你沒有主動要動,神經就沒辦法再連在一起。這也是為何孩子若不主動要學,怎麼教也沒有用。

去年十二月,一位音樂家在中正紀念堂開音樂會,他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鋼琴家。二十六歲時,手發生病變。他曾經非常沮喪,但醫生告訴他,這是可以再來過的。經過六年復健,他重新登上舞台。

外在的需求隨時改變內在的組織,這給我們教育者很大的啟發。讓我們知道,教育是有用的。

為何主動學習才有用,被動學習沒有用?德國的實驗發現,學習一定要很早開始,腦部這塊區塊才會愈來愈大。過了青春期,就算每天練八小時也沒用。這曾引起歐洲父母的恐慌,那小孩不是要從週一補習到週六?但後來經過實驗發現,只有自願主動學習,學習的區塊才會變大,對腦神經連結的密度才有幫助。被動是沒有用的。

習慣養成了很難改。因為一個神經連成了,要五年才會鬆掉。這就像買布做成衣,如果做壞了要改,是改不好的,最後只能把布丟掉,做一塊新的。這說明了為何小時候家教這麼重要,做事情第一次就要做對。

說話是個本能,閱讀是個習慣,後天的習慣就要培養,若沒有從小好好培養,神經沒有連起來,長大就來不及了。

還有像開車。你會發現,到人家工廠參觀,坐三次車都不認得路,但自己開過一次,就會了。可見主動學習,才會有效。

經驗有個缺點,要靠時間換取。但我們不能經驗到世上所有的東西,只好透過閱讀,把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我讀穆桂英的故事給小孩聽,講到最精彩時說,不能再讀了,地板還沒擦。小孩立刻說,你讀你讀,我幫你擦地板,他覺得這樣很值得,這也說明了動機的重要。

卡森(Ben Carson)是底特律做腦部皮質切除手術最多的醫生。他住在貧民區,有一天,他媽媽一指關了電視說,我到中產階級人家幫傭,發現別人有書,我們沒有。她強拉他上車,把他丟在最遠的圖書館。多年後卡森成為名醫重遊故地,發現他的朋友一半吸毒死掉,一半在街角要錢。他非常感慨,「當年母親那根手指頭。改變了我的一生。」

城鄉差距再大,如果你可以打開書,就會打開一個世界。城鄉差距一定要靠閱讀改變,這是我看到閱讀對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作者:洪蘭

星期四, 4月 29, 2010

(避免子女使用手提電話) 粵童講手機調查 指易患腮腺惡瘤

港人最愛講電話,就連小朋友也愛拿著手機日傾夜傾。不過,國內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使用手機累計通話時間超過四小時,誘發腮腺癌的風險高數十倍,而國外研究亦指,連續五年頻繁使用手機的人,產生腫瘤機會較一般人高五成。日前國內更有一名五歲童確診患上腮腺惡性腫瘤,疑與長時間使用手機有關。

有關五歲女童來自中國廣東佛山市,其左耳附近挖出鵪鶉蛋大小的腫塊,經化驗後證實患上腮腺惡性腫瘤,需即時進行頰面部手術。主治醫生丁旭宣明言,腮腺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不高,學齡前兒童罹患該病更屬罕見,相信是與患者長時間使用手機有關。

腮腺腫瘤屬於惡性疾病,患者即使經過放射線治療、5年內的存活率也不高,以往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近年來發病率年輕化的趨勢驚人,中國大陸三、四十歲罹患腮腺腫瘤的患者明顯增多。醫生認為,雖然發病年齡提前的具體病因還未有定論,但有臨脇研究認為,引發該病的風險可能與人們長時間使用手機有關。

據了解,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科研小組,早前亦針對長時間使用手機對腮腺腫瘤發病風險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如每天使用手機累計通話時間超過四小時,則腮腺多形性腺瘤發病的風險提高數十倍,甚至有少數年輕人罹患腮腺黏液表皮樣癌。

此外,以色列希博醫學中心就電磁波與惡性腮腺腫瘤相關性問題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相完全不用手機的人,連續五年頻繁使用手機的人,產生腫瘤機會高約五成。研究同時發現,致病主因是電磁波會升高人體局部組織的溫度,另一可能是電磁波會干涉細胞內的化學傳導聯結或破壞正常DNA的轉錄等。

本港臨脇腫瘤科醫生應志浩指出,腮腺癌的發病率不高,兒童患上惡性腫瘤的比率更低,故有關小童的致病原因極有可能與長期使用手提電話有關。

應志浩呼籲家長盡量避免讓十二歲以下子女使用手提電話,必要時也應改以免提裝置來協助,他解釋,兒童的腦筋發育不完全,易受外來幅射所影響,令細胞出現變化,繼而造成腫瘤。


資料來源:頭條日報

星期六, 4月 17, 2010

好書推薦:《怕浪費婆婆》

書名:怕浪費婆婆

主題:品德培養(節約)
作者:真珠真理子
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7月第1版
ISBN:978753914953-0



簡介: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大多數的孩子不僅不愁吃穿,就連玩具也是玩膩了就買新的,甚至用過就丟,令人心痛。 這本書讓他們反省自己是否有浪費的壞習慣,也學習如何愛物惜物及資源利用。

本書講述的是一位老奶奶對小孫子浪費行為的糾正及廢物利用的指導。不管是用剩的筆頭,剝下的橘子皮,還是揉成一團的廢紙,對怕浪費婆婆來說,都是可以再利用的好東西,所以,只要一瞧見有人在浪費東西,怕浪費婆婆就會在身邊嘮叨著:“真是浪費呀!真是浪費呀!”作者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切入,以...幽默逗趣的筆法將惜物的觀念巧秒植入孩子心中,讓原本嚴肅的主題變得輕鬆有趣,像沒吃乾淨的飯粒黏在臉頰上,她就毫不客氣地伸出舌頭來替你舔舔。


資料來源:Facebook「親子閱讀:與書為友,以書會友」組群

星期四, 3月 18, 2010

著名醫生給家長的一些實用建議

為了幫助更多家長,特意相約了一位著名的醫生,詢問更多有關重金屬症的資料。在此非常多謝該位醫生寶貴的時間和資料。由於以下的內容有點敏感,所以不方便透露醫生的姓名。請見諒。

原來,現在我們所吃的東西 / 所生處的環境,已經不知不覺的含有很多毒素 / 重金屬〈如水銀,鎘,鉛,銻等〉。根據一份不能詳細公佈的研究顯示,香港約有六成人體內有毒金屬含量過高。這就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小朋友,患有各種敏感症 / 常常久病不好 / 容易傷風感冒 / 專注力較弱的原因。原來他們長期中了輕微的毒〈輕微的重金屬症〉!

為什麼政府坐視不理?因為食物問題涉及太多利益關係,政府不敢理太多。

那大家可以怎麼辦?以下的建議,是該位醫生提供給我的。各位家長可以參考一下:


飲食建議

1) 建議每天吃 100至300mg〈毫克〉的甲型硫辛酸〈Alpha Lipoic Acid〉。甲型硫辛酸是高能量的抗氧化劑,可治療過量重金屬積聚。

甲型硫辛酸在香港可以買到,有點像維他命丸。我買過甲型硫辛酸來吃,價錢為一百多元 / 五十顆〈300mg〉。

2) 多吃蒜頭 / 芫茜,可防止重金屬於體內積聚。

3) 少吃魚。現在的魚十分多重金屬〈特別是貴花魚和黃腳立,飼養過程中很多問題,令它們含大量重金屬〉。

4) 建議每天吃1000mg〈毫克〉的維他命C,以應付病毒感染。

5) 盡量吃有機的東西。平日坊間所買到的大部分食品,毒素太多了。

6) 不吃所有的精制食品 〈如魚蛋、燒賣等〉。

7) 不用微波爐。


環境改善建議

1) 消毒時不要用漂白水〈1比99也不可以〉。再少的漂白水,也會令人長期慢性中毒。可使用醋來代替漂白水來消毒。

2) 太潮濕的時候,請開抽濕機〈潮濕容易形成霉菌,令小孩容易生病〉。

3) 盡量不要讓小朋友吸入煮餸時釋出的油煙。這對小孩的身體傷害很大。

4) 盡量別讓小孩接觸手提電話。成人盡量不要在地鐵或密閉空間使用手提電話。手提電話的輻射對人的傷害,其實是蠻大的。


為什麼醫護界會坐視不理?因為醫護界養活了很多藥廠 / 醫護人員。以上告訴大家的東西,他們不能從中取利。人人健康了,少人看醫生,更對他們的行業有影響。所以很少談及〈通常一般醫生只叫人多休息、多做運動〉。

另外,香港醫學界十分保守,只相信以前慣用的方法〈開藥、做手術等〉,對其他新的方法〈如自然療法〉,基本上十分抗拒,亦不愛香港的醫生談及那些問題。所以很多醫生,甚至不知道一些簡單的方法〈如甲型硫辛酸 / 蒜頭 / 芫茜等〉,已經可以幫助到很多小朋友的病症〈因為醫學院沒教〉。


以上是該位著名醫生給我的資料,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更希望各位將那些資訊,告訴您身邊的朋友,令更多人受益。謝謝大家。


麥煒堯 e-Parent

星期三, 3月 10, 2010

看英文書 不為學習

與美籍丈夫育有3名子女的郭錦恩(Crystal),本身是兒童英語工作坊導師,也有製作話劇、寫作和出版語文教材,最近更與7歲女兒 Red一起參演教育電視的全新英語閱讀節目Aunt Crystal's Bookshop,讓學生從故事書中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

雖然是節目中的主角,但她卻唱反調,認為爸媽讓孩子看英文書,應先摒除以「學習」的心態去看書。究竟何解?

原來,Crystal的意思是,爸媽要明白看故事書的主要目的,是先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繼而從故事書中尋找學習語文的元素。她說﹕「我相信小朋友是learn through play。爸媽想小朋友從閱讀中學習語文,就先要去除『學習』的心態,不可以期望小朋友看完某本書後可以學到什麼,最重要是他喜歡看那本書。爸媽愈逼他看書,他就愈抗拒,情形就好像做功課一樣,為何小朋友做功課時總是很痛苦呢?為何他不喜歡學習呢?『死因』是他覺得做功課是被迫,找不到樂趣,根本不入腦。」

不強迫 免孩子反感

Crystal表示,香港很多小朋友較抗拒學英語,其實她的3名子女也有類似的問題。她說﹕「他們主要說英語,但我希望他們能說好兩文三語,所以我會盡量跟他們說廣東話,閒時會買些中文故事書讓他們看。不過他們始終較愛看英文書,我不會逼他們,因為如果他們對中文反感,就更加不想學。」 Crystal認為,雖然她的子女較常用英文,但在學習語文上,跟大部分香港小朋友一樣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但我不會在說故事期間跟他們說要學這學那,因為這樣會影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學英語由「聽」開始

她認為學習英語的第一步是「聽」,所以她每晚會抽時間跟子女們說bed time story,「若爸媽說英語不太流利,也可以用audio book協助。此外,我自己都會做好榜樣,閒時會睇書,讓孩子覺得看書是有趣的,他便會不期然跟你說﹕『我又想睇。』」

Crystal的大兒子Wolf 9歲、二女Red 6歲、細仔Kiva 4歲。雖然家中每年逐少添置書本,不過現在的書架已經放得滿滿了。她說﹕「其實當中有不少是買錯了,有些他們完全未碰過。原來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看整個 series的書,也有些可能是超越了他們的level。Wolf的朋友開始喜歡看很厚的書,我初時都有買給他看,但他告訴我不太喜歡看那些書,還是較喜歡看細細薄薄的書。我覺得that's okay,至少他是喜歡看書。因為喜歡看書,便喜歡學習。」


文﹕梁翠薇

資料及圖片來源:明報

星期二, 3月 09, 2010

色素或致過度活躍 英葡萄適標示警告

【明報專訊】英國食品標準局3年前已發表報告,指部分色素添加劑或可引致兒童過度活躍症,當中包括本港常見飲品葡萄適所含的色素「日落黃」。英國葡萄適製造商GSK指出,在未能找到另一種色素代替之前,會在樽上加上警告標示,註明「日落黃可能對兒童的活躍和專注力有不良影響」,本港相同產品暫不會跟從。

涉 「原味能量飲料」

葡萄適生產商葛蘭素史克(GSK)香港發言人說,現時在本港出售的葡萄適飲品中,只有一款「原味能量飲料」含有色素「日落黃」,發言人強調,此色素屬本港食環署容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產品亦絕對安全,英國葡萄適飲料加上警告標示的做法,是當地公司的決定,本港產品暫無意跟隨,但他們仍會與食環署跟進事件,若署方要求有任何更改,他們亦會再作評估。

港產品無意加警告標示

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在2007年曾發表報告,指食品若含有6種色素包括日落黃、檸檬黃、喹啉黃等任何一種,再混合了防腐劑「苯甲酸鈉」,兒童食用後會增加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當地葡萄適製造商GSK正尋找其他色素代替「日落黃」,在未尋得合適色素前,該公司決定在葡萄適樽身印上日落黃色素警告標示,發言人同時強調,16歲以下兒童並非葡萄適飲料推銷對象。

食安中心:風險極微

本港食物安全中心表示,他們正向本地葡萄適銷售商查詢有關詳情,調查仍在進行中,中心亦會向英國有關當局了解情况,發言人重申,世衛曾評估日落黃的安全性,認為此色素急性毒性很低,正常用於食物對健康構成不良影響的風險極微。

對於食物染色料和兒童過度活躍症可能有關的研究,食安中心指出,由於證據有限,兩者的關連現未有定論,仍待進一步研究。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說,只有「很個別」的兒童過度活躍症個案懷疑與攝取食物添加色素有關,極大部分個案則由遺傳所致,近年發現較多兒童過度活躍症個案,一定程度是與市民對此病認識多了,獲診斷病例隨之增加有關。

星期二, 2月 23, 2010

港大研究:多家人較快樂

【明報專訊】「你快樂嗎?」不少人都在尋找答案。港大一項有關和諧家庭的研究初步結果顯示,港人快樂指數較日本 人高;家庭人數較多,和家人相處時間皆較長的人會較快樂。學者建議每天應至少花半小時與家人「拍拖」,增加溝通。


港人開心過日本人

香港馬會2008年捐款2.5億元,推行一項名為「愛+人」的5年全港家庭研究計劃。負責研究的港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大慶於商台 節目《政好星期天》表示,研究進度理想,至今已訪問超過5000家庭、合共逾1萬人,目標研究2萬家庭共6萬至7萬人,希望可以覆蓋不同地區及長期跟進。

林大慶稱,初步結果顯示,港人快樂指數高於日本人,當中家庭人數較多,和與家人相處時間較長的人,其快樂程度愈高,因為若與家人有較多時間相處,雙方的溝通互動亦較多,生活較開心。但他強調,相處時是否愉快,較見面時間長短更重要。


學者建議多和家人「拍拖」

林大慶建議,家庭成員應每天抽半小時「拍拖」,他指出,「拍拖」對象不限於夫婦,父子、兄弟姐妹、祖父母亦可以是「拍拖」對象,讓大家在輕鬆環境下,加強溝通。

該研究亦發現,體力活動較多的人亦是較開心和健康。

另外,根據外國研究,多同家人相處及傾談,有助保持正面情緒,更可預防心臟病 等高危病症,港大的研究亦會探討這問題。林大慶表示,傳媒報道負面新聞較多,故希望透過研究,傳遞更多正面家庭信息。


資料來源:明報

星期日, 1月 24, 2010

小一統一派位選校技巧

二○一○年度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的統一派位階段現已展開,所有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未獲分配學位的申請人,將會收到教育局函件,通知家長於一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攜同選校通知書及香港身份證,前往指定的統一派位中心,辦理統一派位選校手續。統一派位結果將於二○一○年六月五日公布。

家長在統一派位選校時,可留意以下地方:

統一派位學額的10%是不受學校網限制的,家長可填選一至三所位於任何校網(包括兒童住址所屬學校網)的學校;餘下90%的統一派位學額是受校網限制的,家長應依照其意願,將住址所屬學校網內的學校,填入選擇學校表格內。

電腦在派位過程中,會按次序考慮家長填選的學校,但當所選學校的學額已全部派出時,子女便可能會被分配到未有填選的學校就讀。故此,家長在填寫住址所屬學校網內的學校選擇時,應儘量把所屬學校網內所有的學校,依照意願排列先後次序,填寫在表格上。

家長選擇學校時,不要單看學校名氣,應該按子女的特質去選擇合適的學校,這樣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能力和潛質,每所學校亦有其特色;事實上,各區均有不少校風優良、教學出色的學校,這些學校都是上好的選擇。

家長不妨實地視察各學校,觀察學校的環境設施,體會學校的校風,,進一步了解學校詳情及所屬校網的選校命中機會率。

From 教搜記
 

星期五, 1月 22, 2010

兩歲孩子突變麻煩兒

近日經常聽到身邊的媽媽朋友投訴,說兒子兩歲後變得很曳,經常無故做出打人、推人甚至咬人等行為,令她們煩惱不堪。專家指,兒童發展到這階段稱為「Terrible 2」,特徵是自我中心和好奇心都較強,家 長可用約法三章的方法,來緩解孩子常發脾氣的問題。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表示,兩歲兒童已可活動自如,且好奇心大,喜歡探索環境事物而不願意受管束。但由於未懂分辨事情的危險性,亦未能理解別人的感受,當他們要做某些事情卻受到阻止時,便會容易發脾氣。亦因情緒不懂發洩,於是做出打人、咬人等行為。

打人因不懂發洩情緒

葉妙妍建議,家長可事先跟孩子約法三章,例如規定「在港鐵不可亂跑,否則取消到公園玩」,「最緊要是賞罰分明,表現有改善的話應予以稱讚,但若犯規,就要加以懲罰。」不過她提醒家長不應以打鬧方式作懲戒,相反應讓孩子在房間一角靜思己過,其間任何人都不予理睬,到情緒穩定後再作解釋和教導。
她又補充指,身體不適,生活習慣被打亂,遷居等因素也會容易導致孩子發脾氣,家長要弄清楚孩子鬧情緒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星期日, 1月 17, 2010

親子閱讀小貼士

孩子的閱讀習慣宜從小培養,家長在當中起著關鍵作用,以下是一些貼士:

孩子出生後,多跟他們說話,讓他們多接收,多聆聽,父母跟孩子說話時,也要積極及溫柔地給予回應。

孩子到了一、兩歲,父母可引領他們認識「書本」是怎樣的,並安排時間每天跟孩子一起閱讀,持之以恆。

給孩子一張屬於他自己、專供學習用的書桌,讓他們有自己的閱讀空間。

父母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有良好的示範作用。

多跟孩子一起讀故事書,讓他們感受閱讀的樂趣,擴闊生活經驗。

選擇圖畫書和句式重複的故事書,讓孩子較容易猜到情節的發展,有助理解故事的內容。

閱讀後與孩子討論故事中的內容,表達雙方的感受和看法,加強親子溝通。

跟孩子朗讀故事,讓他們多接觸書面語。

用不同的形式把讀過的故事表達出來,例如用口語複述、畫圖畫。

多帶孩子到書店及圖書館,與大量書本作近距離接觸,讓孩子可隨手翻閱喜愛的圖書。

星期二, 1月 12, 2010

不強調競爭的教育

不強調競爭的教育(一)及(二) (AM730專欄作家葉頌昇)

(一)

在H1N1的假期中,家長信天翁在寄來恐龍的功課中,附了一份來自《公教報》對芬蘭教育成功的評論文章,引來我這個本來對北歐教育有著好奇而欣賞的教育工作者的注目。後來在書店找到由陳之華著的《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的書,令我對芬蘭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之餘,更找到自然學校在教育理念的堅持上,和異地教育的信念和價值,有不謀而合的地方,及值得參考的地方。

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中,芬蘭已不只一次登上最佳學校教育冠軍的寶座。2003年,在受調查的四十一個國家的中學生中,芬蘭學生的閱讀、邏輯、數學與自然科學能力,都是一流。芬籣教育改革的成就,重點不在於爭朝夕,也不鼓勵孩子做無謂競爭,強調互助合作,這更是社會主流價值取向,這跟香港無時無刻都在強調競爭,汰弱留強的精英主義有很大的分別。芬蘭教師把注意力放在教導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在人生適當和必要的時候,與他人互相合作並自我保護。只有當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校學會了應學習的東西,競爭力便自然產生了,反而不是因為你是從某某中學、某某大學、某某科系畢業而來的。故此,芬蘭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差距不大,家長根本不必擔心孩子進了不好的學校。

在台灣,法例規定一般中小學校是不能以能力分班的,即沒有所謂的精英班。香港學校不單可以按能力分班,而且政府主動進行能力分校,即是全校中學分成三個組別,結果造就菁英主義,家長爭先入讀名校小學,為的是能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加上傳媒爭相報道成績優異的學生......孩子自小在競爭的環境長大,習慣要贏過別人、以分數論高下。

(二)

芬蘭相信教育是給每一個孩子的,當資源過份集中在少數的精英分子,反而令他們看不到公義,看不到基層市民的貢獻,當權力集中他們手中,更有可能會變得操縱和腐敗。芬蘭教育強調學生之間多合作,讓孩子自小看到人人不同,互相尊重;過度競爭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內部耗損,孩子不用爭誰是第一,反而學會欣賞能力不同的人,也懂得關顧一時落後的人。

芬蘭學生能在全球的比較中,閱讀、邏輯、數學與自然科學能力脫穎而出,表現一流,相信有賴芬蘭成功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離不開社會主流價值觀,不獨芬蘭,其實北歐社會都強調公平與公義,連帶教育政策亦帶有公平正義的色彩。

芬蘭某政府官員說:「國會議員不會比廚房阿姨更了不起,議員或部會首長,只不過是有不同領域的專長罷了,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互相尊重。」現實世界中的芬蘭,貧富差距低,做醫生官員的工資,不會比做農夫的高很多,所以不管學生選擇何種工作,都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升學不是唯一的選擇,故此在芬蘭選擇職業訓練的學生,超過一半,即使選擇了職業訓練,將來亦有不同升學的途徑。

反觀香港,自九七以後,一步步取消職業訓練技能學校,孩子只能選擇升讀文法中學,而不能繼續升學的孩子,好像注定一生只能從事基層、低薪及工時長的工作,這難道便是和諧社會所具有的社會現實嗎?君不見正生書院只能在傳媒廣泛報道之下,才得到政府的認可?可見特區政府的遠見,只停留於四大支柱、六大產業,走不出經濟掛帥的狹窄目光之中,人才培訓只能停留在「對經濟發展是否有用」的工具理性上。結果只是創造一個「河蟹」社會,官商勾結,貧富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