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12, 2010

不強調競爭的教育

不強調競爭的教育(一)及(二) (AM730專欄作家葉頌昇)

(一)

在H1N1的假期中,家長信天翁在寄來恐龍的功課中,附了一份來自《公教報》對芬蘭教育成功的評論文章,引來我這個本來對北歐教育有著好奇而欣賞的教育工作者的注目。後來在書店找到由陳之華著的《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的書,令我對芬蘭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之餘,更找到自然學校在教育理念的堅持上,和異地教育的信念和價值,有不謀而合的地方,及值得參考的地方。

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中,芬蘭已不只一次登上最佳學校教育冠軍的寶座。2003年,在受調查的四十一個國家的中學生中,芬蘭學生的閱讀、邏輯、數學與自然科學能力,都是一流。芬籣教育改革的成就,重點不在於爭朝夕,也不鼓勵孩子做無謂競爭,強調互助合作,這更是社會主流價值取向,這跟香港無時無刻都在強調競爭,汰弱留強的精英主義有很大的分別。芬蘭教師把注意力放在教導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在人生適當和必要的時候,與他人互相合作並自我保護。只有當每個學生都能在學校學會了應學習的東西,競爭力便自然產生了,反而不是因為你是從某某中學、某某大學、某某科系畢業而來的。故此,芬蘭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差距不大,家長根本不必擔心孩子進了不好的學校。

在台灣,法例規定一般中小學校是不能以能力分班的,即沒有所謂的精英班。香港學校不單可以按能力分班,而且政府主動進行能力分校,即是全校中學分成三個組別,結果造就菁英主義,家長爭先入讀名校小學,為的是能入讀第一組別中學,加上傳媒爭相報道成績優異的學生......孩子自小在競爭的環境長大,習慣要贏過別人、以分數論高下。

(二)

芬蘭相信教育是給每一個孩子的,當資源過份集中在少數的精英分子,反而令他們看不到公義,看不到基層市民的貢獻,當權力集中他們手中,更有可能會變得操縱和腐敗。芬蘭教育強調學生之間多合作,讓孩子自小看到人人不同,互相尊重;過度競爭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內部耗損,孩子不用爭誰是第一,反而學會欣賞能力不同的人,也懂得關顧一時落後的人。

芬蘭學生能在全球的比較中,閱讀、邏輯、數學與自然科學能力脫穎而出,表現一流,相信有賴芬蘭成功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離不開社會主流價值觀,不獨芬蘭,其實北歐社會都強調公平與公義,連帶教育政策亦帶有公平正義的色彩。

芬蘭某政府官員說:「國會議員不會比廚房阿姨更了不起,議員或部會首長,只不過是有不同領域的專長罷了,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互相尊重。」現實世界中的芬蘭,貧富差距低,做醫生官員的工資,不會比做農夫的高很多,所以不管學生選擇何種工作,都不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升學不是唯一的選擇,故此在芬蘭選擇職業訓練的學生,超過一半,即使選擇了職業訓練,將來亦有不同升學的途徑。

反觀香港,自九七以後,一步步取消職業訓練技能學校,孩子只能選擇升讀文法中學,而不能繼續升學的孩子,好像注定一生只能從事基層、低薪及工時長的工作,這難道便是和諧社會所具有的社會現實嗎?君不見正生書院只能在傳媒廣泛報道之下,才得到政府的認可?可見特區政府的遠見,只停留於四大支柱、六大產業,走不出經濟掛帥的狹窄目光之中,人才培訓只能停留在「對經濟發展是否有用」的工具理性上。結果只是創造一個「河蟹」社會,官商勾結,貧富懸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