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5月 09, 2008

從兒童腦部發展看體罰與管教

人腦的發展是遵循 「用進廢退」的原則,但這可塑 ,尤其情緒發展,只在兒童時期,其後要改變已建立的行為模式,便困難重重,因此兒童的早年經驗,對其腦部的發展深具影響。

兒童是天生探索者,不斷地體驗外部世界,並在相互作用中獲得了自身之外的第一手資料。關愛和安穩的環境是最能促進學習和成長。不適當的感情、忽視,以及這些因素與難以忘懷的經歷相結合,造成腦幹和中腦的過度發展。基於這些原因,兒童很可能發展成暴力的成人。

管教的意義

管教的目的是協助孩子學習和鞏固理想的行為,同時減少欠理想的行為出現。最終目的是教導孩子自律,可獨立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由依賴家長的階段成長過渡至獨立生活的階段,最終自立成人。

最佳的管教方法

根據腦部發展的機理,有效的管教方法需要三大元素:(1)父母和子女有關懷、互相支援、積極和正面的關係。(2)用正面、積極鼓勵的態度去增強理想的行為。(3)不嘉許、不鼓勵的態度或懲罰去減少不理想行為。

體罰會帶來的後果

體 罰會帶來若干後遺症。首先是會讓孩子學習到更多的負面及攻擊行為,以及誤認攻擊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近年不少研究證實長期體罰會在腦部控制情緒的部位做 成永久變化,使得暴力變成基本行為模式。其次,體罰的過程必定會伴隨負面情緒(痛、難過、擔心做不好還會再被體罰等)的產生。如體罰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學習 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行為,或是希望孩子學習到正確的行為,但當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時,常會使得學習的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不能理解受罰原因及學習理想 行為模式。更會讓大人和孩子雙方都容易有挫折的感覺,也造成親子或師生之間的緊張關係。

更重要的是,體罰的結果並不能使不好的行為消失, 反而會讓它「地下化」!亦即體罰只是使孩子在施罰者面前不敢表現出某些行為(所以感覺上是很乖、很聽話),但只要施罰者不在現場,這些行為仍然會一再的出 現。正如不少受罰的兒童會說:「我現在還小,不能做。但我大了,我就可以做了!」

故「零體罰」是合乎最佳兒童發展的原則;用鼓勵 、正面促進理想行為是最佳管教的方法。

文:防止虐待兒童會委員周鎮邦醫生

資料提供:防止虐待兒童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