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30, 2008

小朋友的理財教育

現時小朋友生於物質豐富的社會,往往對身邊的資源不懂珍惜,間接地浪費金錢。筆者聽過一個「四碗白飯」的故事,說小朋友如何在晚餐上浪費四碗白飯。

故 事說小朋友在婆婆家吃晚飯,婆婆盛上第一碗熱飯,可是小朋友顧 玩耍,飯涼了而不肯吃,於是婆婆盛上第二碗熱飯,並添上小朋友喜愛的 汁,可是小朋友說那不是他喜愛的 汁不肯吃,婆婆唯有再盛第三碗熱飯,那位小朋友斷斷續續吃了小半碗,剩下大半碗,最後媽媽帶 小朋友離開婆婆家時,因怕小朋友晚上會肚餓,所以向婆婆要了第四碗白飯,把它帶回家。筆者相信部分讀者對此會感觸良多,一方面可能是你的孩子的寫照,另一 方面現時食米很昂貴,小朋友浪費食物也即是浪費成年人的金錢。

筆者在教導兒子理財時,會強調「珍惜」,因為如果不懂珍惜,就算家財萬貫, 任意揮霍及浪費的結果就是把錢花光,最終一貧如洗。作為家長,筆者會教導兒子珍惜身邊的物質,如食物、衣服、爸爸代步的汽車等,因這些都是爸爸用辛勤工作 所賺的錢來換取,所以不能把這些物質視為理所當然而隨意浪費。

由小朋友長大至成年人,大約18年光景,所以孩子的理財教育可分為三個階 段。第一個階段是0至6歲,第二個階段為6至12歲,而第三個階段是12至18歲。對於6歲或以下的小朋友,筆者認為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懂金錢的來源。有很 多小朋友以為錢是由提款機提出來,而看不到背後父母辛勤工作賺取金錢的樣子。因此,家長要令小朋友明白世上沒有不勞而穫的事情,及珍惜身邊的物質。

至於6至12歲的小朋友,可讓他們接觸稍為深入的理財知識,例如儲蓄學問、保險保障、稅務、投資等,從而形成理財概念;至12至18歲時,可講解更多經濟金融知識,讓他們成年後可獨立分析,實踐理財。

蘇偉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系

星期二, 4月 29, 2008

醒目學英文

想孩子能夠雙語並用,可從日常生活中覑手。但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英語水平不足,若要全英語溝通,可能力有不逮,只會愈說愈亂,愈幫愈忙。雖說憂慮有 理,卻非無法解決,只要你請來合適的「助教」。當然,並非要請來真正的教師,而是採用適當方法和生活物品,這裏有不少點子獻給你。(七之二)

在幼童階段便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實質優點,教育界仍有爭論。在某些環境下,例如在加拿大,以英文為母語的幼童入讀法語學校,發現長遠而言,他們在學習語言上,僅在某些方面有優勢,主要為聆聽技巧。這可能與孩子在一個有意思的語言環境中,大量接觸和聆聽到第二種語言有關。

多加應用進步快

想加快孩子學習英語的進度,無論在學校或家中,能多加應用是一個關鍵。試想想,若孩子一星期只有一兩小時在學校練習的機會,相比在英語學校就讀或家人習慣以英語交談的小朋友,他們的英文水平難免差了一截。

家長毋須因為本身英語水平未夠,便認定無法為孩子提供這種支援。最重要是你願意實踐,只要加一點創意,就算不想跟孩子以英語溝通或朗讀英文故事,一樣有辦法﹕

語音教材 邊聽邊看

不少故事書、圖畫書都備有語音盒帶或光碟,你和孩子排排坐,邊聆聽邊指覑書本上的圖畫,即使孩子未能獨立閱讀,但邊聽邊看覑相關的文字,能加強字音和字形之間的關連,從而誘發孩子的好奇心,驅使他們繼續閱讀。

電視節目 重複字詞

英語兒童電視節目大多採用簡單英語,並在節目內不斷重複,而且多具教育主題。但家長別把電視當作監護人,必須和他們一起觀看,從旁幫助他們留意節目內重複的字詞,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英語電影 提高興趣

充滿趣味的英語兒童電影是好教材,但為免孩子受語言障礙而失去興趣,建議你先和孩子分享電影的粵語版,讓他們對故事情節有了個梗概,然後再看英語版。另外,讓他們看附有英文字幕的粵語版,也能學到相關英語;但有些孩子覺得看字幕會分散注意力,所以最好查問一下孩子的喜好。

碰上孩子喜歡的書本、影片或電視節目,不妨定期重讀、重看,過程中,能鞏固所學的詞彙和句法,而且學得自然,不生吞活剝,印象會更深。在一個語意豐富的英語環境下練習串字、認識生字和學習讀音等,將語言潛移默化地變為長期記憶,能終身受用。

除了借助教材,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習的重要推動力。

「有口難言」 動作演繹

單 以聲音(不是說話)和肢體的演繹,讓孩子演繹出動詞或用以描述的副詞,成為有趣的生字溫習遊戲。首先你可以說出或寫出一個詞,如「walk」,請孩子做出 相關動作;當孩子有了信心,便可以反過來,由家長做動作,孩子說出相關字詞。想更上一層樓,可以將單字變成詞組,例如請孩子「walk slowly」或「sing loudly」。再進級,可以請孩子選擇句子甚或造句,然後玩「有口難言」,請孩子用手指示意句子包含的字數,再以身體演繹句子的意思,由家長來猜。

畫出意思 加倍清晰

想教孩子一些物件的英語名詞,只需一張照片、一幀圖畫,已可清晰展示。和孩子一起把內容繪畫出來,他們的印象會更深,特別入腦。所以,不妨和孩子一起當「作家」,自製圖畫字典,或圍繞一個主題製作英語剪貼簿。

接觸實物 加深印象

孩 子都是手舞足蹈的探險家,經一事,長一智,最愛摸東摸西,藉親身接觸來學習。若你提及的物件,能在家中找到,就讓他們摸一摸吧!特別學習關於質感的字詞, 什麼「平滑」、「粗糙」、「毛茸茸」,摸一摸,猶勝千言萬語的解釋。甚至可以讓孩子在不同的物件上貼上名字,或玩「尋寶」遊戲,請孩子尋找某件物件,以重 溫及練習這些英文字詞。

作者﹕英國文化協會中小學教育部總監Sally Sonnex

翻譯及整理:柏

主圖:楊陽明

模特兒﹕孔德蘊、孔德進、孔媽媽

編輯:陳浩美

星期一, 4月 28, 2008

素參差的理財教育

理財教育並不局限於成年人,現時,中學生及小學生也會接受理財教育,而有些家長也會帶小朋友報讀坊間籌辦的理財教育班,希望小朋友從小建立良好的理財觀 念。筆者覺得從小學習理財觀念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理財課程的導師質素參差,沒有理財相關的專業資格,那麼,小朋友不但沒有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而且對 其日後的理財過程,帶來深遠且不良的影響。

筆 者早前看到一篇報道,關於小朋友上了坊間籌辦的理財課的感想。其中一名參加該理財課的小學生表示,「買股票要膽大心細,因為(理財比賽的)冠軍組在投資股 票環節上拋離其他組」。筆者對此非常憂心,原因有二:第一,買股票的心態不是膽大心細;在投資股票前,投資者要對即將投資的公司有深入的認識,包括公司管 理層、行業環境、公司風險因素、自身對風險的承受能力等。如果投資者清楚認識公司及投資風險,投資股票根本不需要膽大心細。

第二,筆者認 為理財不應過分強調投資股票。其實,理財的最終目的是滿足自己的財務需要及完成自己的財務目標,而不是單純地累積若干的金錢及資產。如果你是一個克儉的 人,沒有龐大的財務目標,3千萬或是1億元的資產對你來說可能意義不大。因此,理財比賽的規則要全面,不能單憑所持資產價值以決定勝負,而是要評審參賽者 是否平衡了各層面上的理財需要,例如 買保險給予自己及家人保障、適當地投資令資產增值、設立平安紙以便過身後分配資產等。

社會上的理財 教育課程良莠不齊,作為家長及老師的讀者要多加留意。將金錢花在質素不理想的理財教育課程固然不值,更重要的是一旦小朋友誤解了理財觀念,習非成是,扭曲 了價值觀,到他們長大後,要改變並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與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理財教育的質素與師資是非常重要的。


蘇偉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學系

星期二, 4月 22, 2008

Home -Made 雙語兒 (1)

【明報專訊】帶孩子看英語版《哈利波特》,夠原汁原味;然後到法式麵包店午膳,各種食品 的法文名稱也真特別。回家,爺爺說新買的廣東話正字書原來很有趣,這邊電視播放奧運消息,傳來悅耳的普通話……文化交融,語言匯聚,在香港,多語言環境是 如此活生生的存在,學習兩文三語,有助擴闊視野、加強溝通。

醒目學英文

要掌握外語,真如攀珠峰那般難?不一定,從幼兒階段開始,往往能取得較佳效果,關鍵是營造一個輕鬆而具啟發性的學習環境。由本星期開始,英國文化協會逢周二提供「家長指引」,講解如何從家裏開始,幫孩子學好英語。

日常生活累積詞彙

小朋友如同一片還未沾水的海綿,吸收能力特別強。有研究證實,幼兒具備學習兩種或以上語言的能力。從出生開始,經常聆聽及互動地接觸多於一種語言,便屬於「雙語兒」。他們若有機會充分接觸這兩種語言,就可以同時掌握雙語,運用自如。

哪裏有這種學習環境?絕非遠在天邊,家裏就是一個理想的學習環境──兩種語言都有家人能精通並平均地使用,就能營造一個理想的雙語家庭環境。

別 誤會要把家居佈置成課室、要爸媽變身嚴師,反過來,愈輕鬆的學習環境,愈多親子互動的學習方式,孩子愈能有效學習。在雙語家庭中,兩種語言都可以作為日常 生活的溝通媒介,例如傾傾今晚吃什麼菜、商量購物清單,還有閱讀、寫電郵、寫慰問卡等親子活動,讓孩子自然地從生活裏學習,慢慢累積起豐富的詞彙,打好基 礎。

爸媽一人訓練一語

父母若各精於不同語言,可以「分工合作」,例如媽媽說英語,爸爸則說廣東話。 但須注意,孩子接觸兩種語言的時間要相若,才最理想。如果父母均精通兩種語言,那大可在生活中同時採用,但盡量避免在同一次談話中交替使用兩種語言。不 過,小孩子在同一次對話中使用兩種語言絕不稀奇,有時他們亦會以另一種語言回答大人的提問或表達意見,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是聽得懂的。

一提到學習語言,不少家長便緊張起來,神經繃緊,催迫孩子快快走上「兩文三語」的大道,只是欲速則不達,揠苗不能助長,只苦害小幼苗。家長應留意以下要點:

1)過分催谷 孩子反感

過 度壓迫會令孩子精神緊張、焦慮,以致舌頭打結;當無法有效運用語言,會造成惡性循環,常記覑運用語言,令他們自尊心低落與憤怒。受壓力問題困擾的孩子,可 能出現失眠、睡眠不足,各種生理失調問題便接踵而來,好像專注力不足、短暫失憶及情緒低落,凡此種種,都令孩子的學習更難成功。

2)偏愛一語 毋須擔心

孩子踏入不同成長階段,對某一種語言有偏好,是正常現象。就算在某段時間他不願意讀、講、寫其中一種語言,亦不代表他已停止學習,所以家長毋須介懷憂慮。

3)雙語平等 忌厚此薄彼

既 是雙語學習,必須平等看待及尊重兩種語言,並要讓孩子明白兩種語言都代表覑他,對他同樣重要。家長不應強迫孩子使用其中一種語言,把它凌駕於另一種語言之 上。同時,別惡意批評孩子的語言能力,像指摘他的英語帶廣東話口音,這類負面批評既令孩子消極、不開心,更會令他們討厭學習被批評的那種語言。

4)觀察進度 適時讚賞

學 習動力和安全感有密切關係。為了推動孩子學習,必須讓他們肯定本身的能力和潛質,獲得安全感。處理孩子學習上的成敗,家長要保持敏感和小心觀察,有助維持 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適當的讚賞有助建立自信,並推動他們嘗試應用新的語法和詞彙;但切記要讚得恰當,胡亂誇讚只會適得其反,使讚賞淪為毫無價值的空 話。

(七之一)

作者:英國文化協會中小學教育部總監Sally Sonnex

翻譯及整理:黃夏柏

編輯:黃敬安

直擊LOHAS簡易招式

【明報專訊】現在就看看穎彤這個家庭環境局長,如何推動一家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實踐可持續環保生活吧!原來一點也不難!

●穿衣不盲目跟潮流,穎彤最愛易襯「襟興」的T恤。

●穎彤快高長大,衣服轉眼已不合身。一家人不合身的衣服,有些會送給別人,有些則放到家樓下的環保衣物回收箱。如衣服太殘舊或已破爛,便會剪成布條當作清潔家居的抹布,物盡其用。

●早餐吃有機十穀粥或DIY蛋三文治,有營養又健康。由於烹調和製作過程簡便,同時可減少耗用資源。

●穎彤帶備最愛的水泡餅在小息時吃,因為她知道薯片和糖果等「垃圾食物」對身體無益,加上吃掉這些零食後,會遺下大量包裝紙或袋,不符合環保原則。

●出外用膳帶備可循環再用的食具,減少用即棄筷子和膠叉。

●出外用膳時,帶備不鏽鋼器皿盛載吃剩的食物,不需用難以分解的發泡膠盒。

●穎彤的家用慳電燈泡,節約能源又可省回不少電費。

●在家種植小盆栽,美化家居。穎彤定時替盆栽澆水,更可培養出她的責任心。

●將膠樽和鋁罐分類處理,穎彤收集一定數量後,便會帶回學校的廢物回收箱。

●LOHAS追求健康消費,穎彤一家不會胡亂購物,並會自備環保購物袋。

●每天行一萬步。穎彤堅持每日由何文田的家步行回學校,以每程需時約15分鐘計,來回差不多是一萬步。鍛煉體魄之餘,亦可減少使用汽車,間接減少汽車排放對環境有害的廢氣。

●穎彤這位小小環境局長不時提醒爸爸駕車要注意「停車熄匙」,要全家人齊齊實踐可持續環保生活。

孩子話事 家庭環保

【明報專訊】近年香港政府隨世界發展潮流,提倡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規劃鴻圖大計,成立委員會、設立基金,卻與尋常百姓的生活相距甚遙遠。「可持續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簡單至小學生也會做。孩 子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多方面入手,所費無幾,便可對自身、家人健康和環境保護出一分力。

去年11月,一群培正小學的學生率先加入「可持續生活網絡計劃」,配合家長及義工輔導,由孩子擔任「家庭環境局長」,與家人一起實踐可持續生活,為期6個月。

計劃召集人、自然保育顧問詹肇泰見現今家長「都好聽仔女話,只要仔女想做,父母都會好支持」,故計劃先由學生入手。

孩子任「家庭環境局長」

學生根據《讓孩子擁有藍天》(此書由「可持續生活網絡計劃」提供)內建議的可持續生活30式、170招,請家人一起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過程中,亦可加強親子溝通,增進親子關係。

詹肇泰謂,書中的招式全都不難實行,都是將環保理念有系統地加入日常生活中,希望孩子感受到環保是何等輕鬆容易。他表示,要實行可持續環保生活,先要糾正和改善破壞的心;當孩子學會珍惜資源、不浪費、不濫用,將來便能夠呼吸新鮮空氣,看見藍天。

「可持續生活網絡計劃」每月都會進行自我評分統計,參與計劃的40名學生當中,讀5年級的徐穎彤在家人支持下,獲得不俗成績。

環保不一定要走到郊外

穎彤是學校的「環保小天使」,平日會把家中的膠樽和鋁罐,帶回學校,放入回收箱中。參加這計劃後,她才明白環保工作原來不限於回收廢物,日常生活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很環保(見另稿)。雖然此計劃僅為期6個月,但她表示會繼續實踐可持續環保生活。

非常支持囡囡的徐太表示,一向知道環保重要,卻無從入手。自女兒參加計劃後,她漸了解到可持續的環保生活,不用走到郊外,在家中也可實行。她最高興的是女兒參加計劃後,經常觀察大自然生態,認識多了動植物的種類,也學會愛惜大自然。

當孩子學會珍惜資源、不浪費、不濫用,將來便能夠呼吸新鮮空氣,看見藍天。

文﹕梁翠薇

圖﹕梁偉權

編輯:楊泳森

星期一, 4月 14, 2008

環保飼養生態魚 吃得LOHAS

【明報專訊】Q﹕近日在報刊看到「生態魚」(又名「綠魚兒」),到底是什麼魚類?

A﹕世界自然基金會米埔自然保護區主任劉兆強指出,去年他們開始養殖7000條「生態魚」,大部分為烏頭,大頭與草鯇佔少於1000條。

「生態魚」以環保方法飼養,餵以非基因改造、有機的飼料,不含生長激素、抗生素等;魚塘的水質、泥土與魚肉等亦須經檢驗,不含重金屬、持續有機污染物如DDT、大腸桿菌等。

他們期望符合食用安全及健康標準的「生態魚」,可以賣得較高價錢,吸引漁戶繼續養魚。近年受大陸入口的淡水魚衝擊,本地淡水魚價下跌,數以百計的本地魚塘被荒棄。劉兆強表示,有人管理的魚塘富生態價值,例如在冬天魚塘維修保養期間,冬候鳥可以在淺水地方休息。

「生態魚」計劃目前為試驗性質,視乎魚兒生長速度,大概到今年底冬天有售。

文﹕江穎欣

星期二, 4月 01, 2008

香港寶寶 夜貓上身

【明報專訊】原以為香港人夜睡只限成年人,想不到我們的未來主人翁也有「接班」的潛質。有機構調查全球嬰兒睡眠健康,發現香港嬰兒平均晚上10時17分入睡,比亞洲地區遲51分鐘,較歐洲更遲1小時有多,成為16個受訪地區中「最夜鲻」的嬰孩。

亞太區兒科睡眠協會副主席李民瞻醫生表示,3歲或以下的嬰兒,每天睡眠時間需有13至18小時,而0至5歲是大腦發展關鍵期,睡眠不足會影響發育,導致專注力及學習能力下降,情緒亦會變得煩躁。

調查由一所嬰兒護理產品公司及亞太區兒科睡眠協會舉辦,於2007至2008年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美國、加拿大、泰國等全球16個地區的母親,查詢約3萬名3歲或以下的嬰兒睡眠習慣,當中包括1049名香港嬰兒。

每天睡12小時 少歐洲1小時

調 查顯示,香港嬰兒每天總睡眠時間只有12小時10分,遠遠少於歐洲國家嬰兒近1個小時,入睡時間平均在晚上10時17分,比歐美地區遲1.5小時才入睡, 亦是受訪地區當中最遲的。李民瞻醫生表示,香港嬰兒整體睡眠情較其他受訪地區有明顯差距,意味他們的睡覺時間可能不足。

研究亦問及母親對 嬰兒睡眠質素的評估,67%受訪香港媽媽認為,嬰兒有睡眠問題,而亞洲及歐美地區的受訪母親,分別有54%及26%遇上同類情。身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兒科學系教授的李民瞻指出,亞洲父母多與嬰兒同房而睡,此習慣在歐洲不常見,故亞洲父母較能留意嬰兒睡眠健康,而環境的聲音大小、光線強弱亦直接影響嬰兒 睡眠質素。

此外,美國布朗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副教授Dr. Judith Owens說,0至2歲嬰兒每天宜睡16至18小時,3歲嬰兒每天則要睡13至15小時。她解釋︰「嬰兒在睡眠時,體內釋放的生長激素有助嬰兒肌肉發 展。」睡眠不足令大腦疲勞,易導致嬰兒反應遲鈍,記憶力和理解能力下降,這些嬰兒較易有情緒和行為問題,影響身心發展。

睡眠不足影響心智發展

Dr. Judith Owens 建議父母培養嬰兒定時睡眠習慣,如每晚為嬰兒進行「睡眠三部曲」。她提醒父母別與嬰兒同脇而睡,宜把嬰兒置在嬰兒脇休息。睡房不應放置電子影音產品,盡量 營造舒適的休息空間。港人父母多工作繁忙,多數請外傭照顧嬰兒,她表示培養嬰兒睡眠習慣,有助建立親子關係,若假手於人,則無助親子關係發展。若父母想進 一步了解嬰兒睡眠質素,可登入www.johnsonsbaby.com.hk/sleep作「自定嬰兒睡眠評估」,以及獲得改善睡眠的建議。

明報記者 彭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