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有報道指不少兒童服用過量藥物引致中毒,最常見是多吃了「撲熱息痛」退燒藥。他們的父母都愛護孩子,只是對藥物認識不足夠。事實上,一些瑣細但實在的餵藥問題,很多家長都不懂得處理——孩子吐掉的藥要不要補吃?塞肛的藥排便後要不要補塞?補了,藥劑會否過量?忘記吃藥怎麼辦?藥水混奶可以嗎?……只願孩子身體健康,不用面對這些問題。
孩子服藥後卻吐了出來,怎麼辦?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瑪麗醫院藥劑師蘇曜華,也是一個爸爸,他說﹕「若在15分鐘內把藥全嘔出來,便要再餵一次。」他解釋﹕「藥物在胃裏大概要1小時,才進入小腸。服藥後最初15分鐘,不會吸收得很快很多。」若嘔出的是抗生素,家長應向醫生了解,是否要再取藥,補回那一次。
如果孩子的病會有嘔吐,例如腸胃炎,蘇曜華指醫生應會給孩子止嘔藥水或栓劑(塞肛藥),在服藥或吃奶前半小時使用。
若是在小孩嘴邊溢出,或他掙扎想吐出來,蘇曜華建議家長可衡量流失的分量,若不多便可算一次。他分享專業意見與個人經驗﹕「用針筒餵藥時,不要指向咽喉,應向覑嘴邊慢慢推出來,例如先推三分一進小朋友嘴邊,他最初很可能會抗拒,但慢慢嘗到甜味,我的孩子會等覑我再推。別先假設小朋友不喜歡吃藥。」吃過甜藥,蘇曜華提醒家長要讓孩子喝水,保護牙齒。
孩子的藥多是1日3次、1日4次,每次相差的時間應該怎樣計算?
蘇曜華指,理論上服藥時間應以24小時除開計算,例如﹕
1日3次=24小時÷3,即每8小時服藥1次;
1日4次=24小時÷4,即每6小時服藥1次
假如孩子要服用抗生素,蘇曜華指出,服用時間平均更能有效對付病菌,尤其在發病最初幾天﹕「相隔的時間遠了,細菌便有機會再繁殖。」不過,晚上孩子一睡逾6 小時,蘇曜華認為視乎病情,不是太嚴重的,或已經漸轉輕微時,不如讓他休息更理想,故1日4次的,可以約4至6小時服藥1次。
如果忘記了吃一次藥,怎麼辦?
蘇曜華以一個例子,說明他們的一條服藥守則﹕
假設應每8小時服藥一次,半夜12時吃過後,早上8時那一餐卻忘記了,只要你在一半時間內(即4小時,中午12時前)記起,可以追服,然後依時在下午4時服一次;否則,若在中午12時後才記起,例如下午1時,便應等下午4時才服,或者選擇在1時服藥,但下一餐必須再相隔8小時至晚上9時了。
孩子最怕吃藥,可以將藥水混入果汁、配方奶或母乳嗎?
「都可以,但別混和太多。」蘇曜華指出,家長必須確保孩子吃掉應吃的藥,若將5毫升的藥水混入3、4安士的奶裏,喝了幾口便跑掉了,怎麼辦?他餵1歲4個月的兒子吃藥時,覺得還是用針筒擠藥水到嘴邊,比較容易。他說﹕「有些私家醫生的藥水比醫管局的濃縮,每次吃2.5毫升已足夠,所以擠下去也很快。」
他強調家長別騙孩子藥物是「糖」,免得他們私自拿來吃。他建議﹕「要告訴孩子那是藥,吃了便會舒服一點,幾天後好了,可以玩得更開心。」
醫生說可以保留一些藥水「看門口」,可以留多久?必須放在雪櫃嗎?
退燒、收鼻水與鼻塞、止嘔藥,蘇曜華認為都可以保留。他說﹕「服藥分量要視乎年紀,例如一年前只要塞半粒止嘔藥,一年後可能已不夠效力。不過一般用上次分量都安全,少好過多,頂多無效。」
不過,他建議孩子咳嗽便應看醫生,別單吃上次剩下的咳藥水。一來要知道咳嗽的原因,是乾燥、敏感還是哮喘病徵,二來若上次醫生處方含可待因的咳藥水(衛生署不建議處方可待因咳藥水給2歲以下幼兒),家長更不應自行再讓孩子服用。
藥水開蓋後,蘇曜華建議可保留兩個月,因含濃稠糖漿的藥水,餵食時有可能沾到水分,滋生細菌。除非有特別指示,否則大部分藥物只要存放在低於25℃的環境即可,若非天氣或家居太熱,不一定要放入雪櫃,有些藥水反而不適合放入雪櫃,例如某些藥廠製造的藥水,有可能遇冷便結晶或出現沉澱,搖勻後仍不能再用。
雪櫃亦非安全地方,懂得開雪櫃的小朋友,可能拿來亂服。蘇曜華說﹕「我寧願放在高一點的碗櫃裏,一些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別低估小朋友找東西的能力。」
將栓劑塞進孩子肛門後,他不久卻排便,怎麼辦?
蘇曜華指,現時撲熱息痛與止嘔藥,均設栓劑。若看到栓劑原粒或半粒出來了,父母可以在孩子排便後,補回那一粒或半粒栓劑。若不見有藥,便當作已吸收了。蘇曜華說栓劑「一般約半小時已經融掉、吸收了」。(見圖V)
餵孩子吃藥,還有什麼要注意的?
餵藥前,要看清楚藥袋或瓶上的名字。哥哥與妹妹都病倒,吃的藥看來相似,但有可能濃度不同,甚至成分亦有別。
存放在雪櫃的藥水,最好先攤暖了才餵孩子,讓他入口舒服一點。蘇曜華說﹕「抗生素不能攤暖,可用少許暖水和覑吃。」
除非醫生建議,否則蘇曜華不贊成父母給孩子進食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魚肝油。
他說﹕「市面上的維他命很多,不知道製作是否嚴謹,所以最好還是靠均衡飲食,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營養。」
文﹕江穎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