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14, 2007

喝牛奶七忌

牛奶是天然食物中營養素最全面、比例最合適,且最容易被人消化吸收的一種。它含有人體中必需的全部氨基酸,脂肪顆粒小,呈分散狀態且消化率高,還含有亞油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鈣、磷、鉀等。因此,牛奶被認為是首選的營養食品。
  1. 牛奶加糖不要超過10%,否則,不但不易被消化吸收,營養價值有所下降,而且還會滯留在消化道中,影響腸胃功能。

  2. 牛奶可加熱,但不要煮沸。因為煮沸後,有的維生素會被破壞,而且牛奶中的鈣會形成磷酸鈣沉澱,影響營養素被人體吸收。

  3. 牛奶富含鈣,不需再加鈣。“加鈣奶”、“高鈣奶”都沒有必要,而且過量的鈣還會與牛奶中的酪蛋白結合成凝固物,反而使營養喪失。

  4. 早餐不要只喝牛奶。因為空腹喝牛奶會加速胃腸蠕動,造成吸收不良。平衡膳食原則要求膳食由多種食物組成,早餐如果能同時吃面包、糕點等,就會使營養更加平衡,並提供更多的熱量,保証腦力和體力勞動。

  5. 喝牛奶不要同時吃巧克力。因為巧克力中的草酸會與牛奶中的鈣結合成草酸鈣,使鈣無法被充分利用。

  6. 牛奶不要與藥同時吃。因為牛奶會與許多藥物發生反應,降低藥效,有時還會形成新的有毒物質。

  7. 斷母乳後,不要斷牛奶。嬰幼兒正常生長發育,需要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牛奶或奶粉是最理想的。

星期二, 2月 13, 2007

Horrible three 的煩惱

有位媽媽提出一個讓她煩惱的問題﹕「孩子三歲半,每次不能做好一件事時,會氣的摔東西或大哭,該如何處理?我不想告訴他哭是不好的。」

藉 這個問題,讓我們談談所謂的〝 horrible three〞。Horrible three一般指的是三到四歲(甚至到五歲)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是terrible two的延續,只是孩子的動作技巧更純熟,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更進步;加上豐富的想象力,使孩子對自己更加信心十足。覺得自己可以做許多事,對自己產生很 高的期許。所以,一旦事情做不好(有時是不合乎自己的要求),孩子會很挫折,並用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候的生氣是對自己生氣,而不是針對父母。 所以,當孩子摔東西或大哭時,爸爸媽媽們,請先別急著責怪孩子,〝不可以亂摔東西〞,或制止他的行為,〝不要用哭的〞。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覺得雙重挫折, 因為得不到爸爸媽媽的瞭解。

首先可以做的是把孩子抱起來,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的感覺。很想把事情做好,偏偏做不好,是很令人懊惱的。媽 媽瞭解。」然後強調﹕「媽媽很高興看到你很認真的在試,在做,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很感謝(appreciate)你的努力。」(有些媽媽會懷疑這麼說孩子 可以懂嗎?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持續的用這些話鼓勵他,久了,他會懂的。不要低估你孩子的能力。)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以後,可以鼓勵孩子再試(必要時,可以幫 點小忙)。若孩子不肯再試,就不勉強。然後告訴孩子摔東西的行為,即使是很懊惱或難過時,也不被接受。儘量鼓勵孩子把他的感受用言語表達出來。

至 於哭,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很直接、健康又不傷及人或物的方法,應允許它;千萬不要以〝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古老想法去要求家中的小男生。哭一哭,再把心裏的 感受說出來,孩子會有一種被瞭解,被包容的安全感,負面的情緒就可以很快的過去。這對孩子〝情感智慧(EQ)〞的發展也會有助益。這其實就是近幾年很流行 的話題〝情感智慧(EQ)〞的一種最佳訓練方法。

三歲幼兒這種達不到自我期許的挫折,有時來自於獨自遊戲時,有時會來自他們不能成功的模 仿其他大孩子的行為。怎麼說呢?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喜歡有玩伴。除了同年齡的朋友,特別喜歡比自己大 二、三歲的哥哥、姐姐們;會崇拜他們,會想學他們。可是因為發展上的差距,往往令他們不能做的和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好,這也會令他們很懊惱。這種懊惱有時 會延續好幾天,變得事事不如意。

處理這種情境的道理和上述相同。不要在孩子屢試不成的時候,對他說﹕「不要試了,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再 做。」或「跟你說過你不會,你偏要做。」這些言詞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小〞是件不好的事而不滿於現狀;或認為自己很差,因為爸爸媽媽是 這麼說的。最好的方法,仍是抱著孩子,告訴他﹕「很想和大哥哥、大姐姐一樣,是不是?有些事是不容易的,大哥哥、大姐姐,三歲時也做不好的。他們慢慢得, 很努力的學習,才學會的。我們不急。」然後建議一些孩子能力可及的事讓他試。

有時,孩子願意去嚐試一些對他而言是〝稍有難度〞的事,爸爸 媽媽也不必刻意制止,可以任他去試。因為這時期正是日後自動自發的萌芽期。孩子受挫,發脾氣是一種過程。怎麼把這過程變成正面的影響,是我們做父母的責 任。所謂正面的影響就是孩子可以在挫折中,學會再接再勵態度,把〝我可以一試再試!(I can try, try, try!)〞變成他的座右銘。希望每一個家庭裏,爸爸媽媽的口頭禪是〝你可以試的! ( You can try!)〞孩子也能信心十足的說﹕〝我可以試!( I can try!)〞那麼 horrible three 就一點也不可怕了。

星期二, 2月 06, 2007

寶寶服藥 爸媽頭痛

【明報專訊】上星期,有報道指不少兒童服用過量藥物引致中毒,最常見是多吃了「撲熱息痛」退燒藥。他們的父母都愛護孩子,只是對藥物認識不足夠。事實上,一些瑣細但實在的餵藥問題,很多家長都不懂得處理——孩子吐掉的藥要不要補吃?塞肛的藥排便後要不要補塞?補了,藥劑會否過量?忘記吃藥怎麼辦?藥水混奶可以嗎?……只願孩子身體健康,不用面對這些問題。

孩子服藥後卻吐了出來,怎麼辦?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瑪麗醫院藥劑師蘇曜華,也是一個爸爸,他說﹕「若在15分鐘內把藥全嘔出來,便要再餵一次。」他解釋﹕「藥物在胃裏大概要1小時,才進入小腸。服藥後最初15分鐘,不會吸收得很快很多。」若嘔出的是抗生素,家長應向醫生了解,是否要再取藥,補回那一次。

如果孩子的病會有嘔吐,例如腸胃炎,蘇曜華指醫生應會給孩子止嘔藥水或栓劑(塞肛藥),在服藥或吃奶前半小時使用。

若是在小孩嘴邊溢出,或他掙扎想吐出來,蘇曜華建議家長可衡量流失的分量,若不多便可算一次。他分享專業意見與個人經驗﹕「用針筒餵藥時,不要指向咽喉,應向覑嘴邊慢慢推出來,例如先推三分一進小朋友嘴邊,他最初很可能會抗拒,但慢慢嘗到甜味,我的孩子會等覑我再推。別先假設小朋友不喜歡吃藥。」吃過甜藥,蘇曜華提醒家長要讓孩子喝水,保護牙齒。

孩子的藥多是1日3次、1日4次,每次相差的時間應該怎樣計算?

蘇曜華指,理論上服藥時間應以24小時除開計算,例如﹕

1日3次=24小時÷3,即每8小時服藥1次;

1日4次=24小時÷4,即每6小時服藥1次

假如孩子要服用抗生素,蘇曜華指出,服用時間平均更能有效對付病菌,尤其在發病最初幾天﹕「相隔的時間遠了,細菌便有機會再繁殖。」不過,晚上孩子一睡逾6 小時,蘇曜華認為視乎病情,不是太嚴重的,或已經漸轉輕微時,不如讓他休息更理想,故1日4次的,可以約4至6小時服藥1次。

如果忘記了吃一次藥,怎麼辦?

蘇曜華以一個例子,說明他們的一條服藥守則﹕

假設應每8小時服藥一次,半夜12時吃過後,早上8時那一餐卻忘記了,只要你在一半時間內(即4小時,中午12時前)記起,可以追服,然後依時在下午4時服一次;否則,若在中午12時後才記起,例如下午1時,便應等下午4時才服,或者選擇在1時服藥,但下一餐必須再相隔8小時至晚上9時了。

孩子最怕吃藥,可以將藥水混入果汁、配方奶或母乳嗎?

「都可以,但別混和太多。」蘇曜華指出,家長必須確保孩子吃掉應吃的藥,若將5毫升的藥水混入3、4安士的奶裏,喝了幾口便跑掉了,怎麼辦?他餵1歲4個月的兒子吃藥時,覺得還是用針筒擠藥水到嘴邊,比較容易。他說﹕「有些私家醫生的藥水比醫管局的濃縮,每次吃2.5毫升已足夠,所以擠下去也很快。」

他強調家長別騙孩子藥物是「糖」,免得他們私自拿來吃。他建議﹕「要告訴孩子那是藥,吃了便會舒服一點,幾天後好了,可以玩得更開心。」

醫生說可以保留一些藥水「看門口」,可以留多久?必須放在雪櫃嗎?

退燒、收鼻水與鼻塞、止嘔藥,蘇曜華認為都可以保留。他說﹕「服藥分量要視乎年紀,例如一年前只要塞半粒止嘔藥,一年後可能已不夠效力。不過一般用上次分量都安全,少好過多,頂多無效。」

不過,他建議孩子咳嗽便應看醫生,別單吃上次剩下的咳藥水。一來要知道咳嗽的原因,是乾燥、敏感還是哮喘病徵,二來若上次醫生處方含可待因的咳藥水(衛生署不建議處方可待因咳藥水給2歲以下幼兒),家長更不應自行再讓孩子服用。

藥水開蓋後,蘇曜華建議可保留兩個月,因含濃稠糖漿的藥水,餵食時有可能沾到水分,滋生細菌。除非有特別指示,否則大部分藥物只要存放在低於25℃的環境即可,若非天氣或家居太熱,不一定要放入雪櫃,有些藥水反而不適合放入雪櫃,例如某些藥廠製造的藥水,有可能遇冷便結晶或出現沉澱,搖勻後仍不能再用。

雪櫃亦非安全地方,懂得開雪櫃的小朋友,可能拿來亂服。蘇曜華說﹕「我寧願放在高一點的碗櫃裏,一些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別低估小朋友找東西的能力。」

將栓劑塞進孩子肛門後,他不久卻排便,怎麼辦?

蘇曜華指,現時撲熱息痛與止嘔藥,均設栓劑。若看到栓劑原粒或半粒出來了,父母可以在孩子排便後,補回那一粒或半粒栓劑。若不見有藥,便當作已吸收了。蘇曜華說栓劑「一般約半小時已經融掉、吸收了」。(見圖V)

餵孩子吃藥,還有什麼要注意的?

餵藥前,要看清楚藥袋或瓶上的名字。哥哥與妹妹都病倒,吃的藥看來相似,但有可能濃度不同,甚至成分亦有別。

存放在雪櫃的藥水,最好先攤暖了才餵孩子,讓他入口舒服一點。蘇曜華說﹕「抗生素不能攤暖,可用少許暖水和覑吃。」

除非醫生建議,否則蘇曜華不贊成父母給孩子進食營養補充劑如維他命、魚肝油。

他說﹕「市面上的維他命很多,不知道製作是否嚴謹,所以最好還是靠均衡飲食,讓孩子得到充分的營養。」

文﹕江穎欣

藥名﹕一藥多名 小心過量

【明報專訊】蘇曜華指,外國家長對藥物認識比香港為多,本地父母亦應提升這方面的知識。首先有兩種孩子常服的藥物,家長應該認識﹕

撲熱息痛

可以退燒、止痛的撲熱息痛,在英國叫Paracetamol,在美國卻名為Acetaminophen。家長購買成藥時,若以為是兩款不同的退燒止痛藥,有可能讓孩子過量服用。此外,蘇曜華指香港法例沒有規定醫生用什麼形式命名藥物,醫管局用學名(generic name),私家醫生卻可能用牌子名(trade name),家長看到的Tylenol、Panadol與Europain等,其實都是撲熱息痛。

抗組織胺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有助減輕過敏,令鼻子微絲血管收縮,減少分泌物,故很多時用來紓緩鼻水與鼻塞。圖中所見的Diphenhydramine與Chlorpheniramine均是抗組織胺的一種。

星期六, 2月 03, 2007

羅乃萱選出 10 種 10 歲前必玩的遊戲

資深家庭教育工作者羅乃萱認同調查的說法:「現今孩子的童年生活,確實不如舊日年代般精采。孩子豈只是遙控專 家,他們簡直是浸淫在 『按掣的暴力』 之下,每按一個按鈕便可以踢人一腳,打人一下,甚至殲滅對方。調查中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到郊外去,讓他們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祥和與寬廣,如此的確可讓孩 子的心情開朗起來。」

  根據兒時的親身體驗及陪伴女兒成長的經驗,羅選出 10 種 10 歲前必玩的遊戲,各位家長不妨參考一下。
--------------------
玩意 1:堆沙堡

  堆沙堡予親子極大的滿足感,過程中甚至可讓孩子經歷人生的無常,海水一來就把一切淹沒,好端端的建設,原來可瞬間被毀。於是,親子又要再挖空心思,退高一,迴避海浪,細想怎樣把沙堡堆得更穩固。對孩子來說,堆沙堡有助培養他們的解難智慧及訓練他們的耐性。

--------------------
玩意 2:捉蟹

  別以為捉蟹是一項簡單的事情,通常在多石的地方,如岩石旁才可以見到蟹的芳蹤,捉的時候也要有很好的技術,要捉蟹的腹部,才不會被牠夾到。捉蟹可以訓練出觀察力和膽識,懂此技術的父母,準可以成為孩子的偶像。

--------------------
玩意 3:躺在草地上

  躺在草地上,在草地上打滾,玩到成隻「污糟貓」咁,又可以看看天空的白雲,跟孩子發發白日夢。至於衣服嘛,回家自然能夠把它洗乾淨。

--------------------
玩意 4:拾種子

  此意念是來自卡通片《龍貓》的,帶孩子到大自然讓她分辨不同的花草樹木,認識原來它們都是由一顆種子生長而成的。

--------------------
玩意 5:私人寶盒

  家長可為孩子設計一個私人寶盒,讓孩子挑選成長中的寶貝東西放進盒內,如媽媽第一次寫給她的卡,伴她成長的音樂鐘等。若你覺得盒子太小,容不下那麼多東西,可孩子留下物件的某一部分就可以;這滿載情感的寶物,時刻令孩子感到溫暖。

--------------------
玩意 6:養寵物

  這個玩意特別適合獨生子女,孩子可以把寵物作為關愛對象,學去愛牠、管束牠,經歷生命的不同季節。此外,透過與寵物接觸,延伸孩子認識動物的興趣。家長可與他們透過動物節目,如《Animal Planet》等了解動物行為,以及牠們的種種事。

--------------------
玩意 7:去旅行

  放假的時候,可以連同幾個家庭一起帶孩子去旅行,讓孩子有機會跟其他孩子互動,在旅程中欣賞不同國家的風景,領會其風土民情和美食。而參與騎馬、游泳等戶外活動,更是一樂也。

--------------------
玩意 8:學照相

  隨數碼攝影的普及,家長可以買一部較為便宜的數碼相機給孩子,讓她到外地旅行時拍照。回到酒店再與之分享,看看大家看事物的角度是否相同,你可能會喜出望外,發現孩子取景的角度,比你更為出色!

--------------------
玩意 9:放風箏

  讓孩子明白只要懂得好好控制繫風箏的,就可以收放自如,享受風箏乘風高飛的樂趣,在需要的時候又可以把它收回來,下次再玩。親子關係亦然,只要有感情的索,縱使高飛,亦永不會斷。

--------------------
玩意 10:學樂器

  讓孩子學樂器,把他導進音樂世界,長大後可藉音樂自娛、減壓,或與人一起分享聽音樂、玩音樂的樂趣,並可用音樂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好玩的點子,童年可做的事情實在太多。每一個家庭也可以因應其獨有文化,為孩子設計出獨特的童年玩意,從今天就開始你的「親情存款」,即使孩子日後遇上任何失敗,任何挫折也好,只要想到溫暖、快樂的童年,就能多忍耐一會,勇敢的熬過去!

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

◎ 我們要了解孩子的情緒是沒有好壞或對錯之分,這點非常重要。父母如果只著重要孩子抑壓及控制情緒,可能會引致孩子對自我情緒越來越麻木,沒法學懂用適當的方法去表達,最大問題是會有可能令孩子積壓的情緒突然爆發。

◎ 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呢?我們認為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面部表情;多聆聽孩子的心聲;接納孩子的情緒;認識及處理自己的情緒。

◎ 父母可以試試用面部表情或說話去反映,例如:「我見到你好開心。」如果孩子用不適當的方法去表達情緒,例如打人、傷害自己、破壞物件等,父母需冷靜地設 限,例如說:「人是應該互相尊重的,你想不想別人尊重你,你不可以打人!」「玩具是用來玩的,帶來歡笑快樂,不是用來擲的,想想萬一擲壞了,怎樣帶來歡 笑?」父母可以同時建議孩子宣洩情緒的方法,例如在白紙上劃X。

◎ 孩子如果不能停止,父母可給予後果,例如說:「如你選擇打人,我會罰你到廳邊站立十分鐘去冷靜。」父母不宜容讓孩子的情緒去改變決定,否則會強化孩子用情緒去控制別人,發脾氣或鬧情緒的次數及程度會變本加厲。

◎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時,父母不宜激動或打罵來立即停止孩子的情緒。我們建議建議父母分析和針對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成因,採用針對性的方法解決。

◎ 例如:如果孩子的情緒來自父母的期望太大或學習的時間太長,父母可以減少對成果的要求,相對地增加遊戲和休息的時間。如果孩子的情緒來自對弟妹或別的孩子的嫉妒,父母可增加和孩子的獨處親子時間。如果孩子的情緒來自自卑,父母可以多找機會稱讚孩子。

星期五, 2月 02, 2007

可愛的自我中心時期

兩,三甚至五歲時期的孩子通常都會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自我中心主 義'" (Egocentrism). 所謂自我中心主義,指的是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深信一切人的想法都和他自己的想法相同,也從不懷疑自己思想的真實性. 也因此,他不想,也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 這自我中心主義在幼兒行為上的影響最明顯的是不肯把玩具和他的朋友分享,甚至搶玩具. 到別人家裡作客時,只要喜歡的東西,就會喧賓奪主的拿過來,因為對他來說,所有他喜歡的東西都是"我的’

很多父母再三勸阻或提醒,常常挫折於孩子不聽,轉而對孩子生氣. 其實父母大可不必要向孩子生氣,這階段的孩子,就是這樣,聽不進大人說的話. 凡事都要依自己的意思,甚至以為天下的人都會同意他的想法.

那怎麼辦呢? 協助孩子突破這自我中心主義最好的辦法是讓你的孩子有機會和同年齡或大一,兩歲的孩子一起玩. 在孩子們的遊戲中,配合大人的言教. 譬如: "東西要一起玩", "大家輪流玩",或透過其他孩子的抗議,爭吵,他就會慢慢了解原來別人的想法不一定和他的一樣. 逐漸的,他就會去調整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以取得別人的接納. 所以媽媽們若帶著孩子一起玩,如果遇到孩子間有糾紛,爭吵,先不要急著打罵小孩,反而應該將那些情境當成教育孩子的最佳良機.

除了行為,自我中心主義對這段時間幼兒的認知發展也有深刻的影響. 因為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孩子對事物的了解,注意力往往集中於有限的一點上,對於事物的其他面貌則完全忽略. 例如,你分餅乾給兩個小孩, 大寶拿到完整的一片餅乾,小寶則拿到一樣大小的餅乾但切成四小塊. 大寶可能會抗議,因為小寶拿的餅乾比他多. 大寶只注意到數量的多寡而忽略了面積的大小. 相同的,小寶可能也會抗議,因為他的餅乾比大寶小. 小寶注意了大小,卻忽略了數量. 就算你再怎麼樣解釋,這時期的孩子往往都不能接受.寫到這裏,舉二個我家的例子,可以讓大家更瞭解這個觀念。

記得有一次,四歲的女兒捧著一碗小藍莓在吃,哥哥請她分一些給他,妹妹也很慷慨答應. 哥哥一把抓了四個,妹妹在一旁抗議: "嘿,哥哥,太多了,一次只能吃一個,不然我不分你吃." 哥哥就把手中的藍莓放回去,然後站在一旁,一次吃一個,吃了十多個,妹妹一點也不在乎. 對她而言,一次一個的損失很少,哥哥抓了一把離去的損失才大. 這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的反應.

另一例子更有趣,有天晚上,先生下班回家,盛了一碗豆花在吃. 正吃了一口,女兒看見了也想要吃,先生看豆花就只剩這一碗了,就說:〝好吧,給你吃〞. 但是因女兒最近對"口水"很敏感,所以開始大哭: "我不要,那裡頭有口水,我要一碗新的."爸爸趕忙解釋,〝我只吃一小口,沒有口水〞或〝有口水也只是一點點,沒關係吧!〞女兒還是越哭越兇,晚上九點也 無處可買豆花了,先生很懊惱。我對女兒說:〝不要哭,媽媽幫你把爸爸的口水拿掉。〞一邊說,一邊拿餐巾把先生用過的湯匙擦乾淨。女兒一看,馬上破涕為笑, 把豆花吃完. 這階段的孩子就像女兒一樣,只把焦點放在一點. 對他解釋再多都不管用,只要了解孩子到底針對什麼在吵鬧,對症下藥來解決問題,就可以避免掉許多親子間的不愉快.

零到五歲是自我中心主義最強烈的階段,遇到孩子搶玩具或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固然傷腦筋,但若靜 下心來,仔細觀察,聆聽孩子的一言一行,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快樂. 例如: 女兒會對朋友的媽媽說: "阿姨,皓皓不想回家,因為他很喜歡我." 湯很燙,叫女兒待會再喝,她會說: "媽媽,你現在不要給我喝湯,是因為你捨不得你的小可愛嘴巴燙到,對不對?" 這些可愛的話語常常讓我更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因為我知道,再過幾年,這麼天真無邪的話,想聽都很難了.

幼兒階段陪孩子 一起成長很辛苦,但也是最可愛、有趣. 請大家多多把握!

( 陳姝伶 博士 著 )

星期四, 2月 01, 2007

Terrible Two 真的很可怕嗎

許多人談到 terrible two ,都以為孩子過了兩歲生日才開始。事實上,terrible two 指的是孩子十八個月到三歲左右。所以,如果你的 孩子不到兩歲就很調皮,不必擔心,完全正常。而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到三歲都很乖也不用操心,那是你的福氣。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 經歷terrible two的。

對我來說,terrible two會很困擾父母,說穿了,完全是因為做爸爸媽媽的,沒有心理準備。沒有心理準備那個嗷嗷待哺,完全依賴的小嬰兒,可以變成一個行動自如,強烈好奇心,又很有主見的幼兒,畢竟這前後的轉變太劇烈了。

幼兒一直到一歲時,慢慢發展出〝自我的概念〞。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歲以前,以為他 和媽媽是一體的)。對這個發現,他會有二種心理的混合反應。一種心理是焦慮﹕和媽媽分離成二個不同個體的焦慮。所以,有些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的黏人。沒看 到媽媽,就哭鬧。主要是因為他害怕,不知所措。另一種心理是對自己感到驕傲。加上學會走路,活動的空間增廣、加高;再加上好奇心的驅使(智力發展上的一種 渴求),他會想去探索四周的環境。這個探索的行為,因為沒有足夠的智力來幫忙做安全或危險,是或非,對或錯的判斷,常常惹得父母又驚又怕,又氣又惱的。等 孩子學會說話以後,(約二歲半),一旦做〝錯事〞,爸爸媽媽責問之下,孩子有時會回答的頭頭是道,甚至把父母說過的話背出來,一副很懂事的樣子。但過不 久,仍然再犯。做父母的,更加懊惱﹕〝道理都知道,卻明知故犯,分明是和我們過意不去〞。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絕不是有些媽媽形容的〝人性本惡〞。他們 只是用他們有限的智力,用他們的方法─以說 "No"最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父母應該替他們高興。也應該鼓勵他們對自我的發展。讓他們可以肯定自己,對自己產生信心。

怎麼做可以陪他們渡過這一階段呢?除了以平常心待之之外,有幾個方法是可以協助我們更心平氣和的渡過這terrible two的階段。

第一,減少說" No "的次數。孩子在這段期間,以說"No"最多。請爸爸媽媽反省 一下,這個 "No"是不是也是這段期間我們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我們先使用的。對一個幼兒來說,爸爸、媽媽說"No"時要服從,他們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權威。為了證明 自己的存在,為了要得到〝 in control〞的權力(power),孩子也以"No"來爭取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所以,父母親,如果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 把"No"掛在嘴邊,那麼就請你們也儘量減少說"不必要的No"。

其次,對孩子說"No"的同時,請告訴孩子那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減少說"No",請大家不要誤會成不能說"No"。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被告知那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對他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瞭解那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

舉例來說,孩子拿積木敲魚缸,與其說﹕「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打屁股。」不如說﹕「小 寶,魚缸可以輕輕的摸,像這樣(示範一下)。媽媽知道,你會輕輕的摸。來,試試看。」帶孩子做幾次,誇他一下,然後,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如 塑膠桶子或餅乾盒子。告訴孩子﹕「這個盒子你可以敲。」孩子可能會再犯,重覆示範。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輕輕的摸。你會輕輕的摸的!」一般而 言,對小小孩行為的引導,提供他們可以被接受的情境,教他們可以被接受的行為,遠比對他們一謂的說"No"大的多,對幼兒的影響也會更正向些。

還有,讓孩子有自己做抉擇的機會。孩子喜歡做自己的主人。提供選擇,正好滿足這個需求;而 且,事情是自己選的,通常會較〝心甘情願〞的做。舉個例子,孩子亂摔玩具。可以對孩子說﹕「玩具這樣摔會壞掉。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不摔玩具,好好的玩 它;另一個是繼續摔,但是媽媽就把它收起來,不讓你玩。」孩子如果繼續亂摔,就把玩具收起來。他若大哭,就讓他哭,然後告訴他﹕「媽媽有給你選擇的機會, 你選擇亂摔,我只好收起來啊。」如此幾次之後,孩子碰到有選擇的時候,會好好的考慮,衡量輕重的。

當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這種方式,有一天,也會被用來 "對付"做父母的。我和女兒之間曾有這麼一段趣事,與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天,我正在準備晚餐。女兒突然跑來說﹕「媽媽,我要吃糖。」我說﹕「快吃晚飯了,吃糖會 影響食慾,不可以。」女兒很生氣的說﹕「媽媽,你有兩個 choices,一個是讓我吃糖。」我說﹕「那另一個呢?」女兒說﹕「另一個是你不可以說不可以。」我聽了大笑說﹕「說來說去,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讓你 吃糖。不公平,我不答應。」女兒大哭 。我說﹕「現在,媽媽也給你兩國選擇。一個是你坐這兒哭到吃晚飯。你知道,哭對媽媽是沒有用的。另一個是媽媽可以切水果或削一些芹菜或胡蘿蔔給你吃。你告 訴我,你要那一個 choice?」最後,女兒拿著一根小黃瓜,高興的離開。

給孩子抉擇時,提出來的條件,絕不可以因孩子哭鬧而妥協(這一點一定要堅持,有些孩子要哭上四、五十分鐘)。而且,開出來的條件也一定是你做得到的.儘量避免開空頭支票,孩子才會清楚知道媽媽講話算話,慢慢建立出你和孩子之間的規則,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Terrible two,在我的解釋是孩子首次發現自我,試圖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所惹出來的一些麻煩的代稱而已。這種自我的追尋的過程,終其一生,將不斷的重覆 出現。我們常聽到的 horrible three和青少年反抗期,都是terrible two的延續。只是各時期的表現,會因個人智力、心理、人格和社會性的成熟度不同而不同。這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不先有的心理準備。所以,就把這第一個階段 當作是我們練習的大好機會吧!

( 陳姝伶 博士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