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22, 2006

培養孩子 因財施教

【明報專訊】

追趕名牌或潮流玩意、大洗揮霍、理財失控,已不再純屬是成人的問題。今天12、13歲的青少年,甚至7、8歲的孩子,也早陷物質生活誘惑,面 臨難以自拔的理財失當危機。「三歲定八十」,年幼時不懂節制用錢,習以為常後,長大後金錢處理隨時「一塌糊塗」,終日入不敷支。

從個案了解原因

Rebecca是兩名孩子的母親,亦是東華三院的親子熱線義工,近年間經常接聽到家長為孩子理財失當的求助電話,對小朋友理財問題有了深入認識。

1、受到朋輩影響

熱線個案﹕11歲孩子在百貨公司偷玩具﹔初小女生在學校偷取同學的文具。

Rebecca表示,部分家長嚴格要求孩子事事循規蹈矩,不容許額外的物質要求。但當小朋友面對巨大物質誘惑,卻苦無途徑可得到,有可能出現偷竊行為。她認為﹕「親子間要有溝通,父母教子女控制物慾之餘,宜給予適當指引,例如鼓勵孩子儲零用錢購買心頭好。」

2、錯誤運用金錢

熱線個案﹕為博取朋友歡心,小學生豪氣地用「自動增值八達通卡」請朋友吃東西。

Rebecca提醒家長,應掌握孩子平日如何用錢,並指出友誼應以真誠態度為基礎,勿建立在利益關係上。她亦建議不要讓孩子使用自動增值的八達通卡。

3、缺乏正確觀念

熱線個案﹕高小男生不甘利市錢遭父母全數收起,偷取媽媽的金錢去打機——他認為這只是偷取自己的錢來用。

「只滿足眼前欲望,卻不懂正確理財觀念。」Rebecca建議家長在農曆新年前後,應給子女灌輸處理金錢的正確方法。

不 願上鏡的Kitty(假名)曾深受孩子理財失控的困擾,幾經努力才漸漸改善情。Kitty和丈夫皆身居要職,家庭經濟一向寬裕。兩人育有兩名女兒, Kitty在女兒念小學時,每天都給予數元購買零食、小玩具或作儲蓄,而Kitty形容兩姊妹在小學階段「沒太嚴重理財問題」。但上中學後,情卻急轉直 下。

女兒升中始失控

「她們受不了同輩的影響和名牌的誘惑,渴望購買名牌物品,包括手機、攝影機、鞋等,遂經常索取額外零 用錢,每次要求千元,更是輪流向我和丈夫取錢」。Kitty漸漸察覺兩名女兒似是理財失控,必須正視。「大女明白父母賺錢辛苦,知道儲錢的重要,故較容易 誘導她學習節省金錢,把零用錢儲起來﹔但細女很『大洗』,有錢便用盡,亦不明白父母賺錢辛苦。她覺得父母從櫃員機『錢』很容易,一『』便有,卻不會深 思我們工作賺錢的辛勞,也不去想想,那些物品是否值得購買。」

Kitty曾苦口婆心勸導女兒需衡量物件的價值,是否值得或有需要購買,宜 量力而為,可惜功敗垂成,「原因是丈夫太痛惜女兒,大方地盡量滿足她們的要求,全部有求必應﹗」她坦言,「很無奈﹗但我總覺得這是愛她們變成害了她們。我 怕她們習慣了(錯誤理財價值觀),長大後影響更大,將來入不敷支。」

夫妻聯手解問題

後來Kitty參加親子理財講座後, 肯定給孩子定下理財目標及技巧、金錢的分配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於是再跟丈夫詳細協議。丈夫亦明白必須正視女兒不斷索取零用錢的行為,給太太作全面配合。 現在若女兒額外索取金錢,只可向媽媽「伸手」,而Kitty每次都要女兒給予合理原因,否則便拒絕要求。

曾面對孩子理財失當,今天Kitty經常緊記親子理財輔導中提及的三個原則﹕

1、購買心頭好,先冷靜,後決定﹔

2、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3、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

她又說﹕「我會跟女兒強調父母賺錢辛苦﹔用錢前先想想才買,並要將部分儲蓄留待將來使用。」媽媽的苦心,盼女兒早日明瞭。

從小培養好觀念

東 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主任梁翠環強調﹕「要孩子培養正確理財觀念,父母的身教尤其重要。試問父母也追趕名牌,子女看在眼中,又怎會不崇尚﹖」她又指 出有些家長為求管教孩子快見成效,便事事與物質掛勾,「例如測驗取90分,可得$5﹔做家務又可得金錢回報,結果孩子的人生只懂追求金錢,沒金錢回報的便 不做。」最終自然養成追求金錢、物質的人生態度。

梁翠環提醒家長,從小勿太容易滿足孩子的欲望,並應學懂堅持,別孩子一鬧便就範。「父母須了解孩子的理財狀,平日怎樣用錢、為何突然用錢多了等等,從中灌輸正確理財觀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