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22, 2006

10點親子理財小貼士

【明報專訊】

一、與子女商議零用錢金額,以基本消費計算,可額外給予10%﹔

二、鼓勵子女訂立儲蓄大計﹔

三、指導子女「先儲蓄、後消費」﹔

四、需購買貴重物品時,教子女訂立長期儲蓄目標﹔

五、與子女製訂零用錢的收支表,管理開支和儲蓄﹔

六、購物前,齊格價,再商議﹔

七、教子女分辨「必要」和「想要」的消費﹔

八、勿以金錢作為子女的獎勵﹔

九、教子女珍惜所擁有的,有能力應捐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十、父母以身作則,養成節儉美德。

資料提供﹕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

培養孩子 因財施教

【明報專訊】

追趕名牌或潮流玩意、大洗揮霍、理財失控,已不再純屬是成人的問題。今天12、13歲的青少年,甚至7、8歲的孩子,也早陷物質生活誘惑,面 臨難以自拔的理財失當危機。「三歲定八十」,年幼時不懂節制用錢,習以為常後,長大後金錢處理隨時「一塌糊塗」,終日入不敷支。

從個案了解原因

Rebecca是兩名孩子的母親,亦是東華三院的親子熱線義工,近年間經常接聽到家長為孩子理財失當的求助電話,對小朋友理財問題有了深入認識。

1、受到朋輩影響

熱線個案﹕11歲孩子在百貨公司偷玩具﹔初小女生在學校偷取同學的文具。

Rebecca表示,部分家長嚴格要求孩子事事循規蹈矩,不容許額外的物質要求。但當小朋友面對巨大物質誘惑,卻苦無途徑可得到,有可能出現偷竊行為。她認為﹕「親子間要有溝通,父母教子女控制物慾之餘,宜給予適當指引,例如鼓勵孩子儲零用錢購買心頭好。」

2、錯誤運用金錢

熱線個案﹕為博取朋友歡心,小學生豪氣地用「自動增值八達通卡」請朋友吃東西。

Rebecca提醒家長,應掌握孩子平日如何用錢,並指出友誼應以真誠態度為基礎,勿建立在利益關係上。她亦建議不要讓孩子使用自動增值的八達通卡。

3、缺乏正確觀念

熱線個案﹕高小男生不甘利市錢遭父母全數收起,偷取媽媽的金錢去打機——他認為這只是偷取自己的錢來用。

「只滿足眼前欲望,卻不懂正確理財觀念。」Rebecca建議家長在農曆新年前後,應給子女灌輸處理金錢的正確方法。

不 願上鏡的Kitty(假名)曾深受孩子理財失控的困擾,幾經努力才漸漸改善情。Kitty和丈夫皆身居要職,家庭經濟一向寬裕。兩人育有兩名女兒, Kitty在女兒念小學時,每天都給予數元購買零食、小玩具或作儲蓄,而Kitty形容兩姊妹在小學階段「沒太嚴重理財問題」。但上中學後,情卻急轉直 下。

女兒升中始失控

「她們受不了同輩的影響和名牌的誘惑,渴望購買名牌物品,包括手機、攝影機、鞋等,遂經常索取額外零 用錢,每次要求千元,更是輪流向我和丈夫取錢」。Kitty漸漸察覺兩名女兒似是理財失控,必須正視。「大女明白父母賺錢辛苦,知道儲錢的重要,故較容易 誘導她學習節省金錢,把零用錢儲起來﹔但細女很『大洗』,有錢便用盡,亦不明白父母賺錢辛苦。她覺得父母從櫃員機『錢』很容易,一『』便有,卻不會深 思我們工作賺錢的辛勞,也不去想想,那些物品是否值得購買。」

Kitty曾苦口婆心勸導女兒需衡量物件的價值,是否值得或有需要購買,宜 量力而為,可惜功敗垂成,「原因是丈夫太痛惜女兒,大方地盡量滿足她們的要求,全部有求必應﹗」她坦言,「很無奈﹗但我總覺得這是愛她們變成害了她們。我 怕她們習慣了(錯誤理財價值觀),長大後影響更大,將來入不敷支。」

夫妻聯手解問題

後來Kitty參加親子理財講座後, 肯定給孩子定下理財目標及技巧、金錢的分配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於是再跟丈夫詳細協議。丈夫亦明白必須正視女兒不斷索取零用錢的行為,給太太作全面配合。 現在若女兒額外索取金錢,只可向媽媽「伸手」,而Kitty每次都要女兒給予合理原因,否則便拒絕要求。

曾面對孩子理財失當,今天Kitty經常緊記親子理財輔導中提及的三個原則﹕

1、購買心頭好,先冷靜,後決定﹔

2、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3、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

她又說﹕「我會跟女兒強調父母賺錢辛苦﹔用錢前先想想才買,並要將部分儲蓄留待將來使用。」媽媽的苦心,盼女兒早日明瞭。

從小培養好觀念

東 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主任梁翠環強調﹕「要孩子培養正確理財觀念,父母的身教尤其重要。試問父母也追趕名牌,子女看在眼中,又怎會不崇尚﹖」她又指 出有些家長為求管教孩子快見成效,便事事與物質掛勾,「例如測驗取90分,可得$5﹔做家務又可得金錢回報,結果孩子的人生只懂追求金錢,沒金錢回報的便 不做。」最終自然養成追求金錢、物質的人生態度。

梁翠環提醒家長,從小勿太容易滿足孩子的欲望,並應學懂堅持,別孩子一鬧便就範。「父母須了解孩子的理財狀,平日怎樣用錢、為何突然用錢多了等等,從中灌輸正確理財觀念。」

男女有別

【明報專訊】

只見衣衫短,不覺孩子長大的父母,忽然發覺小人兒進入異性更衣室,被旁人牢牢盯﹔如廁不關門,似乎有點不妥﹔碰觸媽媽身體,感覺不大對勁……原來,小朋友已不再是嬰幼兒了,有些行為、有些安排,得循序漸進改變。

情1 ﹕同房

香港地少人多,哥哥跟妹妹共睡一房。年紀漸長,家長應如何安排﹖

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組教育幹事周卉卉指出,香港的居住環境未必容許孩子分房而睡,但家長應從小教導孩子私隱與個人空間的概念,而且不論性別,如哥哥更衣時,弟弟或妹妹也不能隨便撞進去,她建議﹕「這段時間,哥哥可在門外掛上紙牌做記號,讓別人知他正在更衣。」

護苗基金輔導員許若珊則指出,青春期前、約小五、六,兄妹或姊弟便應該準備分房。

若不可行,她建議除了父母有親密行為時要關門外,全家人習慣開門而睡,有什麼事父母立即聽見。家長並要提醒孩子男女有別,要保護自己,如要到廁所更衣。

情2 ﹕公廁、更衣室

媽媽帶兒子逛街、游泳,父親不在身旁,於是有需要時,兒子便隨媽媽進入女廁、使用泳池的女更衣室,不免看到其他女性的身體。這樣做其實對不對﹖

周卉卉見過五年級的大男孩,跟媽媽進入女洗手間。她覺得家長除要教孩子私隱概念,亦不能過分保護孩子,要同時訓練他們獨立能力,學習自己洗澡、更衣、上廁。尤其在進入小學階段時,要特別留意。

若 家長擔心孩子獨自進入公廁或公眾更衣室,她說﹕「家長要教孩子遇事如何處理,除了不讓人家看或觸摸,還要保護自己。」她建議父母向孩子提出假設的處境,教 他處理。同時,家長亦可循序漸進,例如先由熟悉的環境、跟熟悉的人做起,如跟泳班同學、教練一起使用更衣室,數次後慢慢嘗試獨立處理﹔家長則站在門外等 候,讓孩子知道有什麼事發生,即有支援。

利用個別廁格更衣

如果父母實在不放心,或孩子年紀仍小,周卉卉說﹕「小朋友在陌 生地方,看見媽媽以外的身體,很自然感到好奇。家長要教孩子,在公眾更衣室裏,不應四處望、不穿衣服四處跑,這是不禮貌的。身體絕不羞恥,但特別注意人家 的身體或私隱,是不對的。家長應盡量利用個別廁格,或在房間裏更衣。」年紀,大概進入小學階段,特別留意。

許若珊表示,家長平日應教孩子自己更衣、洗澡,6、7歲的孩子已可獨立。她補充﹕「爸爸的角色亦很重要,應跟媽媽一起參與家庭生活。」就可以避免兒子跟母親一起入女廁、女更衣室的尷尬了。

情3 ﹕共浴

新一代家長,喜跟孩子共浴,增進感情。子女漸漸長大,這個習慣要何時停止﹖

周卉卉認為循序漸進,在升小前漸漸由共浴開始,變成同在浴室,陪伴孩子慢慢學習自行洗澡,直至他掌握能力為止。若兄弟姊妹也共浴,她說﹕「一定要搞清楚私隱概念,不可亂摸亂搞,若任何一人開始覺得不好意思,不想繼續,便應停止。無論如何,在青春期發育前也應停了。」

許若珊認為共浴可以,但入讀幼稚園時,家長應教小朋友男女有別,身體不應暴露給人看。她指﹕「我們曾發現有外傭侵犯小孩,若孩子可照顧自己,讓外傭接觸私處的機會便相對低,孩子亦不會混淆﹕究竟她想侵犯我,還是日常生活照顧上的接觸﹖」

情4 ﹕私隱

什麼時候開始,應教小孩上廁、洗澡、更衣時要關門﹖

「如果可以,應該一早教孩子要關門。例如媽媽或家人幫孩子換衫,也關上門,讓孩子逐漸掌握到這是私隱,是要關門的。」周卉卉曾在講座上,聽過家長表示更衣時,兒子走進來,感到不舒服。她說﹕「當自己也覺得不舒服時,家長應照顧自己感受,阻止小朋友。」

許若珊說﹕「關門是基本禮貌,也是自我保護的方法。大人講之餘,身教亦很重要。」

情5 ﹕親暱

幼兒跟父母的身體接觸很多,爸爸為女兒換片、洗澡,兒子也會吃母乳、碰觸媽媽身體,什麼時候要劃清男女界線﹖

「孩 子與父母的親暱行為,可以一世維持,但小朋友確有些喜歡觸摸女性胸部。2、3歲也不可接受,要及早告訴孩子不可以,這也是很沒禮貌的行為。」周卉卉說,若 家長擔心孩子感到被拒絕,父母可以解釋﹕「我仍然疼你,仍可以擁抱、拖手,但觸及私隱部位,我不喜歡也不舒服。爸媽疼你,你也要疼爸媽,你也不想父母不舒 服吧。」

她曾問家長,若5、6歲兒子好奇,要求摸一下媽媽胸部,媽媽如何反應。她說﹕「家長的意見很不同。其實家長可自己決定,若覺得可 以接受,亦只能是一次過的,要讓他知道以後也不可以隨便摸媽媽或別人。」許若珊認為若父母從小至大給子女灌輸性教育,孩子應不會好奇摸和看媽媽身體。若兒 子真有要求,她建議母親告訴兒子﹕「你有這種要求,但也要尊重媽媽的感受。」

星期三, 9月 20, 2006

富孩子窮孩子( 張慧慈)

內地湖南視有一個真人騷節目《變形計》,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 《變形計》近日找來一名家貧的少年和一名只愛打遊戲機的紈褲子弟互換身份一個星期。節目播出後,社會和輿論普遍認為,內容對富家子有警惕的正面作用,可是對那名窮家子就顯得殘忍。

節 目中,富家子就像去了體驗學習營一樣,雖然不習慣農村生活,然而沒有物質生活的日子僅七天;至於窮小子就有如《紅樓夢》中劉姥姥遊大觀園一樣,被高級汽 車、豪華大宅、電視劇集所吸引,連書也忘了溫習。雖然窮小子離開「富爸爸」後,立志要考上大學並成為富人,可是窮小子最終會出人頭地還是被挫折了志氣,加 重自卑感,已不是節目所關心的問題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及教育學教授SuniyaS.Luthar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家境較佳的 孩子,其心理健康狀況較家境清貧的孩子差,理由是家長的期望和激烈的學業競爭都增加了這批中產孩子的心理壓力。研究還指出,社會需要關注青少年透過濫藥和 酗酒去減壓的現象。當然壓力有負面,也可成為推動成長的正面壓力,分別在於父母的教導方法。

全球首富蓋茲和巴菲特先後捐出大部份財產作公益用途,除了想回饋社會外,也明白到下一代未經鍛煉而致富並非好事。當然他們留給子女的財產,還是天文數字。

星期一, 9月 18, 2006

兒 童 三 種 情 況 需 智 能 評 估

點 止 小 兒 科 : 兒 童 三 種 情 況 需 智 能 評 估

很 多 時 候 , 聽 見 家 長 說 孩 子 的 學 校 建 議 每 一 個 學 生 做 智 能 評 估 , 這 些 評 估 動 輒 要 上 二 、 三 千 元 。 這 並 不 是 一 個 小 數 目 , 有 些 家 長 可 能 覺 得 沒 有 必 要 , 但 又 不 知 道 應 怎 樣 做 。
但 學 校 究 竟 為 甚 麼 建 議 小 孩 進 行 智 能 評 估 呢 ? 他 們 會 告 訴 你 是 因 為 想 知 道 你 的 孩 子 是 否 資 優 , 但 又 是 不 是 每 一 個 孩 子 也 有 需 要 花 費 數 千 元 來 進 行 評 估 呢 ?
小 朋 友 一 般 需 要 評 估 的 原 因 是 :
一 ) 當 孩 子 被 評 為 聰 明 、 天 資 聰 敏 , 那 麼 便 有 需 要 接 受 智 能 評 估 。 看 看 小 孩 的 智 商 是 否 比 同 齡 的 小 孩 為 高 , 是 否 應 該 入 讀 為 資 優 小 孩 而 設 的 課 程 。
二 ) 當 孩 子 在 學 校 出 現 學 習 或 個 人 問 題 , 可 能 是 資 優 , 但 又 一 直 沒 有 察 覺 直 至 問 題 出 現 。 這 種 情 況 並 非 罕 見 , 一 般 學 校 並 不 切 合 資 優 兒 童 的 需 要 , 他 們 可 能 感 到 沉 悶 而 透 過 影 響 課 堂 上 的 秩 序 來 表 達 他 們 的 不 快 ; 也 可 能 因 為 他 們 的 不 安 行 為 而 需 要 接 受 「 注 意 力 缺 乏 過 度 活 躍 」 的 評 估 等 表 現 。
三 ) 當 小 孩 在 學 校 出 現 學 習 或 個 人 問 題 , 可 能 是 小 孩 的 智 力 較 同 齡 的 小 孩 為 低 。 總 括 而 言 , 小 孩 在 以 上 這 兩 種 情 形 下 是 應 該 接 受 智 能 評 估 。 當 然 , 如 果 家 長 希 望 測 試 孩 子 的 智 能 , 抑 或 認 為 孩 子 是 資 優 但 學 校 卻 又 不 認 同 , 家 長 有 權 先 要 求 心 理 學 家 解 釋 清 楚 評 估 的 工 具 、 目 的 或 需 要 , 不 論 是 家 長 、 學 校 或 心 理 學 家 也 應 該 以 小 孩 的 利 益 作 為 大 前 提 。
撰 文 : 卓 健 身 心 全 人 發 展 中 心 註 冊 心 理 學 家 湯 嘉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