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9, 2007

家裏要有『刑事法則』

【明報專訊】陶傑﹕

●家裏要有『刑事法則』,可用體罰責備小朋友,訂立『衰什麼便打幾多下』,再犯又要多打幾多下。有時要兩公婆坐下來,二人一齊望覑小朋友,營造嚴肅的氣氛,告訴他們這個錯誤非常嚴重。但小朋友有尊嚴,要避免在表兄弟姊妹前教訓他們

●小朋友學樂器,可帶他們看管弦樂團表演,到了會場就會學到要規規矩矩,學到manner(態度)。父母的車上應放一些小朋友正在學習的樂曲,讓他們一聽便會覺得很familiar(熟悉)。放假帶他們到幽靜的地方,參觀歷史博物館,坐渡海小輪,提供『一條龍』的品味賞析

●要讓小朋友知道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沒有不勞而獲,考得好就有獎金,把錢放入錢罌,用這些世俗的獎賞,不要過於清高,因為要令他適應社會的環境,日後工作其實也是要掙錢。

羅乃萱﹕

●贊成輕微體罰,但切記不要打得太厲害。小朋友愈打愈不怕痛,反而讓他們習慣了痛苦,更會傷害小朋友的自尊

●子女情緒失控時,要把他隔離一會,不宜即時打罵說教。可按歲數增加隔離的時間,用時間讓他思考,冷靜過後才解釋。體育和音樂也可訓練小朋友學習紀律

●帶小朋友去旅行時,可選擇帶他們到內地的山區體驗,帶他們做義工,讓他們明白不是有錢便行,有時物質不是那麼重要

讓子女學獨立 親子專家倡勿陪溫習

【明報專訊】家長陪子女讀書溫習,菲 傭替「小主人」揹書包,這些事似乎見怪不怪。但資深親子教育工作者羅乃萱和資深傳媒人陶傑認為,父母不可讓菲傭替子女揹書包,否則會剝削他們學習自理的機 會。羅乃萱更建議父母「三不陪」﹕不陪默書、測驗和考試,讓子女明白讀書是自己的責任。

陶傑倡體驗窮苦環境

年代不同,教育兒 女的方法也要轉變。職業訓練局和青年協會合辦的「過分溺愛子女」講座,昨日吸引約500名家長到場「取經」。育有一女的羅乃萱和育有兩子的陶傑均認為,現 今物質豐富,下一代未能體驗窮滋味。陶傑建議,家長在家中營造一個體驗窮苦的環境,讓小朋友知道擁有的一切得來不易。

他說﹕「買鞋給小朋友 應一對起、兩對止,讓他們知道消費是有quota(限額)的。去旅行,一年最多兩次,還要與學業成績、平日的品德掛鹇。吃雪糕也如是。小朋友是要利誘的, 讓他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要培養努力這個成本概念。」他更即場脫掉平日上班、行街、赴宴的「多功能」皮鞋,展示穿了洞的鞋辳說﹕「這雙鞋要放在屋企門口, 讓子女看到。」

勿讓菲傭替小孩揹書包

學生放學,一眾菲傭、家長替「少爺小姐」揹書包、拿外套,二人十分反對。羅乃萱說,小朋友有能力做到的事,應讓他們自己做。測驗默書是學生的責任,要讓他們學懂獨立,考得低分就要與他們分析原因。

陶傑又提醒,若父母將菲傭「用到盡」,隨時令子女年紀小小便有階級觀念。父母要讓子女自小學懂尊重菲傭,向他們灌輸「菲傭不是供你使用」的意識。父母喝罵菲傭,不要讓子女看到,否則他們會「有樣學樣」。

即使雙職父母懂得教子方法,最愛抱孫的祖父母也可能把孫兒寵壞。羅乃萱說,把小朋友給祖父母照顧前,要和祖父母約法三章,表明教仔原則,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羅 乃萱和陶傑各有一套「教仔閱讀法」,並反對購買八卦雜誌。陶傑說,閱讀要按部就班,如可從小朋友喜愛的電影或卡通入手,先買一些相關圖書,之後再買圖文並 茂的書,最後買一些只有文字的書。羅乃萱則提醒父母以身作則培養閱讀習慣,若小朋友對某事好奇,應與他們透過閱讀尋找答案。

星期四, 3月 15, 2007

輪狀病毒惡 四成家長不知有疫苗

 【明報專訊】本港每年約有2000宗感染輪狀病毒(Rotavirus)入院個案,患者會 突然屙嘔及發燒,嚴重者會出現脫水、器官受損甚至死亡。但香港健康網絡上月的調查顯示,近四成家長不知道有預防病毒的疫苗,逾半父母不知道疫苗需於嬰兒半 歲前服用。健康網絡建議衛生署及私家醫生,提醒新任母親其嬰兒可接受輪狀病毒疫苗。

 需於嬰兒半歲前服用

 健康網絡上月透過電話及街訪,訪問704名育有3歲或以下子女的父母,發現四分之一受訪者不知道輪狀病毒是傳染病。健康網絡總監伍妙敏擔心家長認知不足,便疏於預防,增加孩子感染病毒的機會。

 仁安醫院兒科顧問醫生溫希蓮說,輪狀病毒嚴重性較諾沃克病毒高,估計所有5歲以下兒童也曾感染。患者會發熱、每天嘔吐10多次、腹瀉10至20次,「嚴重的會屙兩三星期,由於嬰兒或小童身形細小,長期屙嘔容易引致脫水,出現唇乾、雙眼凹陷、小便少、疲累、抽筋及昏迷現象。」她指嚴重脫水可能導致腦、心臟等主要器官衰竭。

 溫希蓮引述中大的研究稱,本港每24名小朋友便有1人於5歲前因患輪狀病毒腸胃炎而入院,而外國研究顯示,每293個入院個案中,就有1人會死亡。但調查顯示,只有一半受訪者(50.3%)認為輪狀病毒腸胃炎會致死。

 她說,目前無藥物能治療輪狀病毒患者,而一年前引進本港的口服疫苗,能把病毒引發嚴重屙嘔的機會減低八至九成。但有39.1%受訪者不知有疫苗,56.1%家長不知道疫苗需於嬰兒半歲前服用。

星期一, 3月 12, 2007

父母罵「衰格」「去死」最傷高小學生

 【明報專訊】一項調查指出,五成受訪的高小學生覺得父母口中最傷害他們的說話,包括「廢物、衰格、打死你、去死」等羞辱和恐嚇說話,近一成學生更指自己經常被父母用粗言責罵。調查機構指出,這些說話有損子女的自我價值、人際關係和兩代溝通,更會隨時演變成家庭暴力的導火線。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去年10月透過問卷訪問845名小四至小六學生,受訪者寫上認為父母最傷害子女的說話,結果三成人寫上「笨、蠢、無用、衰格、廢物」,兩成人則認為「叫你去死、趕你出街、打死你」等說話最傷他們心。

 兩成學生指父母不說「唔該」

 該處總協調主任梁李紫薇說,近兩成學生指出,父母從不向他們說過簡單如「唔該你」等正面說話,反而有一成學生說,難聽的說話如「你無腦、無人好似你咁衰格」等,則經常「聲聲入耳」。

 她指出,父母常向子女說恐嚇和羞辱說話,會加劇雙方的摩擦,為家庭暴力埋下伏線,「負面說話只能宣泄一時的情緒,幫不到子女改善之餘,小朋友的心理和與父母的關係已被破壞……子女更會以同樣方式對待別人。」

 調查又發現,男孩與父母的關係較差,較女孩子不喜歡家庭。梁李紫薇解釋,這是因為男孩子一般較遲熟,情緒控制、語言表達能力均較女孩子差。她提醒父母要明白兩性差異,對男孩子或許需要多點耐性,引導他們表達自己。

 男孩與父母關係較差

 是次受訪對象橫跨三個年級,調查發現,六年級的學生較四年級的學生較多被父母責罵。梁太解析,這不單因為父母對子女的要求隨年紀增長而提升,也因為六年級學生需面對呈分試、升中等壓力,與父母的摩擦也會增加。她建議父母留意子女每個階段的需要,給予適當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