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2月 10, 2009

超聲波驗唐氏症 27%醫生不懂測試

不少準媽媽均會擔心,腹中塊肉會患上唐氏綜合症,懷孕期間均會進行調查,但中大一項研究發現,有約兩成七的註冊婦產科醫生,並不懂得在適當的懷孕周期,為孕婦進行早孕超聲波測試,可能會導致「假陽性」結果,以致孕婦可能需要接受入侵性的覆核檢查,增加流產風險。

孕婦要檢查腹中塊肉,有否患上唐氏綜合症,均要在懷孕期間十一至十三周,進行早孕超聲波的檢查。中大婦產科學系訪問了一百零六名婦產科醫生,結果有兩成七的醫生,不懂得在適當的懷孕周期,為孕婦進行早孕超聲波檢查。

孕婦覆檢增流產機會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劉子建指出,若在不適當的懷孕周期進行超聲波檢查,所得出來的影像會比較模糊,而且比例也會小,影響醫生判斷嬰兒是否患唐氏綜合症的準確度。若醫生誤判胎兒的情況,有機會令孕婦,接受的入侵性測試,例如抽羊水,增加流產風險。

中大的調查同時發現,只有約四成五的受訪醫生,獲得指定機構的頒發進行有關檢查的認證,中大婦產科學系名譽臨脇教授梁德揚更批評,目前坊間所提供早孕超聲波檢查良莠不齊,部份達不到基本的水平。

中大建議,孕婦在進行有關檢查前,先查詢醫生有沒有認證,而且留意檢查的時間,若不在懷孕十一至十三周,便是不正確。

而婦產科專科學院正準備發出相關的指引,但指引並不是硬性規定必須跟隨。

頭條日報

星期一, 12月 07, 2009

寶寶屙嘔 點解救?

【明報專訊】每個人都試過屙嘔肚痛,腸胃不適,不過,若生病的不是自己,而是家中小寶寶,相信各位爸媽不會視作等閒。

以下是真人真事﹕1歲大的寶寶已連續肚瀉了5天,沒發燒,能吃能玩,新手媽媽焦急地再次帶他看醫生,醫生淡然地說﹕「這是人生必經階段,毋須過分擔心。」

那麼,寶寶肚瀉,在什麼情下才需要擔心呢?在護理上又有什麼注意的地方?

成因 病毒細菌致腸胃炎

BB肚瀉,可以有什麼成因?

秋冬是輪狀病毒和諾沃克病毒的活躍期。6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愛到處觸摸,又愛把手指放到嘴巴,容易把細菌或病毒吃進肚子裏而引起腸胃炎。

兒科專科醫生朱蔚波說,嬰幼兒肚瀉的原因大致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及細菌性腸胃炎兩大類。寶寶有可能受到腸病毒、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的感染而造成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則以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最常見。

奶粉不適 新陳代謝疾病

除了受細菌或病毒感染外,部分吃配方奶粉的幼兒,也有可能因為跟所選的奶粉不合,或對牛奶敏感,影響腸胃的吸收而引致肚瀉。「另外,很多抗生素也有可能影響腸胃吸收的能力,因為抗生素連腸臟中的益菌也殺掉,服用後或會引起暫時性的肚瀉。」

朱蔚波指出,若患有新陳代謝的疾病,如某些酵素缺乏症,會較難吸收蛋白質、脂肪或澱粉質,便會出現肚瀉。但她指這類疾病非常罕見,較難診斷,也較難醫治。

總括來說,嬰幼兒肚瀉還是以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為主。朱蔚波說,腸胃炎一般的過程是先嘔吐,然後開始發燒,初時通常是低燒約38度,然後是肚痛及肚瀉。「如果是病毒性引起的,通常會屙水,若瀉出來的是爛大便,則多是由細菌引起。一日瀉6次或以上便屬嚴重。」

肚瀉可大可小,輕微的會自然痊癒,但亦有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家長必須留意以下危險徵兆。

1. 大便有血

「留意大便的質地,腸壁表面有黏液幫助吸收,若大便中有鼻涕狀的分泌物,表示腸臟發炎。假如黏液中有血絲,即表示腸臟已受損,這是一道缺口,腸臟中有很多細菌,如細菌經此處入血,便導致入侵性腸炎,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必須入院治療。」

2. 脫水

「嚴重屙嘔會導致脫水,影響腎功能。」朱蔚波指出,脫水的徵兆包括﹕極度疲倦、口腔黏膜乾澀、肚皮鬆弛、眼窩下陷、皮膚缺乏彈性、心跳快速,以及很少小便。

3. 倦怠

腸胃炎可以令體內的電解質失衡,胃液中含有正常的電解質,屙嘔可以令鈉、鉀流失,令肌肉無力,人變得倦怠,嚴重電解質失衡會引致抽筋,危及性命。此外,腸胃炎亦有可能影響人體的酸鹼度,正常情下,血液中的酸鹼度是平衡的,但屙嘔、發炎時,人體便變得偏酸性,這會導致肌肉無力、呼吸急促,嚴重者會影響肝腎、心臟的功能。

4. 抽筋

朱蔚波指出,偶然會有病毒上腦,引致腦炎的情,但可能性甚微,少於1%機率。

什麼情下有需要送孩子到醫院?她指出,若寶寶發高燒、大便有血絲、出現脫水現象、人顯得倦怠,便需要入院治療。若出現上述情,3歲以下的幼兒多會以抗生素治療,入院後會檢驗發炎指數及種菌,對症下藥。

止屙藥可致大便積聚

幼兒腸胃炎多在4至5天內痊癒,通常不建議服用止屙藥,而會針對病徵作紓緩治療。朱蔚波解釋﹕「因為有細菌或病毒在腸胃裏,應該讓它們排出體外,用自我的抵抗力來修補。」止屙藥壓抑腸臟的蠕動,大便積聚或會引致肚痛,嚴重者更會弄致穿腸。「約10多20年前在醫院裏,曾見過一個小孩服用了成年人的止屙藥,導致大便積聚及肚脹,結果要開刀治療。」

至於止嘔藥,她謂若有需要的話醫生會處方,但也不能服用太多,以免產生副作用,如有可能減弱神經協調的控制能力,容易導致抽筋。

吃白粥白麵包飲豆奶

針對脫水、電解質失衡的問題,醫生通常會處方內含不同礦物質的口服鹽分補充劑。不過,寶寶腸胃不適,通常也沒甚胃口,不是人人也願意飲用補充劑的,若有此情,便可能要入院吊鹽水了。

嚴重肚瀉,令身體水分大量流失,患病期間胃口又全失,這時在飲食的照顧上便要格外用心。朱蔚波建議,「這時可以食白粥,但一定要落少少鹽,這可紓緩電解質的流失。也有媽媽把奶開稀一點,這也是可以的。也可嘗試吃白麵包」。她說如果情嚴重,吃完即瀉,便無法吸收營養,那便需要轉飲豆奶,因為豆奶較容易吸收。

朱蔚波也建議,媽媽可以用熱毛巾按摩寶寶的肚子,順時針方向按摩紓緩,溫暖的熱力可以令肌肉放鬆,紓緩腸抽筋及肚痛。

換片後洗手 防交叉感染

她也提醒,媽媽在照顧患病孩子要小心,換完片後必須洗手,因為若處理完大便後再處理食物,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預防腸胃炎,必須注意個人衛生,保持雙手清潔。如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徵狀,要戴上口罩。煮食用具要保持清潔,食物要徹底煮熟才進食。
文﹕潘詠珊

圖﹕潘詠珊、資料圖片

編輯 賴宇曼

星期五, 12月 04, 2009

幼兒上學準備

當孩子兩至三歲時,準備上幼兒園或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為了幫助孩子能順利地適應,家長可考慮在開學前數月,做好以下的預備功夫:

讓孩子學習自己穿衣服、收拾、上廁所等自我照顧的技巧,可增強他的自信心,幫助他適應較獨立的學校生活。

在家中訂下簡單的常規,讓孩子學習跟從指示,接受活動的轉換。家中各人亦要以身作則,讓孩子學習過有規律的生活。

平日多與他進行一些靜態活動,例如:聽故事、畫圖、做黏貼等,讓孩子習慣靜下來安坐一會。

若孩子平日很少機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特別是獨生子女,可以多帶他到公園或遊樂場,與鄰居的孩子玩或參加小朋友的生日會等,學習分享與輪候。

孩子可能不習慣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分開而產生焦慮。為了消減孩子在開學時的焦慮,令他不用擔心父母會在上學時留下他不顧,家長可在平日嘗試與孩子作短暫分隔。

先為孩子選擇一個他喜歡親近的人作保姆;當孩子投入與保姆一起進行有趣的活動時,才與孩子道別。在道別時一定要說明你在什麼時候回來,雖然孩子沒有準確的時間觀念,但是你可把時間聯繫到一些活動或常規,使他明白,例如 :「你吃過飯後,媽媽就會回來了。」你一定要遵守諾言,依時返回。初時你可嘗試離開他數分鐘,然後慢慢加長時間。你也可以留下你的一些物品(例如是外衣),吩咐孩子代你看守至你回來,這樣才能建立孩子對你的信心。

平日要避免以「不要你」、「不許你回家」或「不聽話就叫老師罰你」來恐嚇孩子,令孩子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或對學校的反感,導致他有拒絕上學的行為。

帶孩子到附近的幼稚園走走。你可帶同他一起送兄姊上學,順道到訪學校,讓他先有一些學校生活的概念。也可通過看圖書及說故事來介紹有趣的學校生活,引起他有上學的盼望。

在開學前,讓他熟習上學的路程。也可讓他在家中試穿上新的校服和背上新書包,玩假裝上學的遊戲。

出席迎新會或迎新週,是一個讓孩子熟習校內環境和人物的好機會。孩子可嘗試使用校內的設施和玩園內的玩具,並接觸老師。這樣不但能減輕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還可增添他對學校的好感。

預備陪同孩子去適應上學。可能的話,在職的家長可以向僱主預先申請一段短假期。有些學校會容許家長在迎新週(由一週至數週不等)伴同孩子一起在課室中上課,陪伴的時間會逐天縮短,讓孩子慢慢適應與父母分離,進而投入學校的群體生活。


From 教搜社《家長週記》

星期四, 12月 03, 2009

正確認識ADHD

部分家長對於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出現誤解,比較常見的是以為病童表現安靜,便認為沒有患上此症。事實上,此症是由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所組成。病童可能表現安靜,但專注力不足的情況卻很明顯。若因此而延誤醫治,待發現問題嚴重時,病童可能已到中學階段,令學業成績與實際能力出現明顯落差。

此外,根據美國精神學會界定,ADHD跟智商無關,所以家長不應將病童的智商,與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連在一起。

另一項誤解,是病童對喜歡的事物較易集中精神,令家長忽略了此症。其實,只要為病童作專注力表現(attention performance)測試,會顯示出病童的專注力反覆並且難以持續,同時亦比標準差為大。

家長亦不應將ADHD與對立反抗症(ODD)混為一談。患有對立反抗症的病童較為脾氣暴躁,與家長的關係容易變得緊張。雖然病童可能會同時患上ADHD及ODD,但兩者的病徵並不一樣,性質上是有分別的。

何定邦
(筆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少零食禁含奶 防幼兒蛀牙

「牙齒伴一生」所以護齒應從小開始,本港幼童的蛀牙情況,卻十分嚴重,在5歲的兒童有一半都有蛀牙,吃零食次數多,是引致幼童蛀牙其中一個主因。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兒童齒科副教授姚嘉榕表示,根據衞生署在2001年進行的調查發現,有51%的5歲兒童出現蛀牙的情況,23.6%的兒童有4隻曾蛀蝕的牙齒,更有5.7%的兒童生牙瘡,而大部分的牙瘡可能由嚴重蛀牙所致,調查更發現72.2%沒有接受蛀牙治療。
調查亦發現,有90.4%的兒童有吃零食的習慣,更有19.6%在1天內吃3次零食。很多家長,都知道減少進食甜品或汽水等能減低蛀牙的機會,但大部分都不知道,減少進食的次數,亦能減低蛀牙的機會。

兒童含着奶樽睡覺亦是引致蛀牙的原因,因為奶的甜味可產生酸性,口水的分泌可中和酸性,一般睡覺會長達數小時,而且睡覺時口水分泌會減少,酸性可侵蝕牙齒,一歲後的幼童,不要含奶樽吃奶吃過夜,應改用杯。
嬰兒不要含奶樽睡覺

很多家長會誤以為幼童出現蛀牙的情況可以不理會, 但事實並非如此,若幼童出現蛀牙情況嚴重的話,甚至蛀入神經,幼童會感到痛楚,可能出牙瘡或發燒,因而需要杜牙根。
此外,乳齒蛀掉亦會影響恒齒,因為恒齒在乳齒下,若乳齒蛀掉,初長出來的恒齒,有可能已有蛀牙的情況,還會出現「走位」,屆時便需要箍牙。

在幼童在6個月大後,家長可用紗布纏手指,用清水輕輕替小朋友刷牙,毋須要牙膏,到幼童稍大,家長可選購刷頭較細的牙刷予他們,但小朋友的臂力不足,最好還是由家長補刷一次。
另外,選用牙膏時亦要小心,原來過多的氟素會令牙齒出現斑點,因此兒童使用含氟素的牙膏時,要徹底漱口,最好是有待兒童懂得漱口時才用含氟的牙膏,而且分量不用太多,用只「青豆咁大」的分量便足夠。

預防蛀牙方法
  • 使用牙線、早晚刷牙
  • 減少進食或飲汽水的次數
  • 減少進食糖果及甜食
  • 用含氟的牙膏
  • 正確刷牙方法
都市日報

星期三, 12月 02, 2009

暖水運動 強心肺抗哮喘

【明報專訊】踏入秋冬,氣溫急劇下降,對哮喘患者來說,氣管容易受到寒冷乾燥的空氣刺激而病發。那麼,除了服藥之外,還可以怎樣好好控制病情呢?

相對陸上運動,哮喘患者較適宜在溫暖濕潤的暖水池中做運動。物理治療師現在就教大家一招半式,強化心肺、改善姿勢,減低哮喘病發的風險。

在香港復康會的暖水池內,兩個患有哮喘的小朋友在母親陪同下一起參加由香港哮喘會舉辦的水療班,雖然室外北風呼呼,但置身攝氏34度的暖水池內,眾人半點也不覺冷。

呼氣測試 伸展上肢

開始做運動前,小朋友首先以「最高流速計」呼氣,量度一下肺功能,測試哮喘病情是否控制得宜。及格了,便可以開始上課,水療班的課堂由物理治療師教授。大家先在水中做熱身運動,把雙手放在腹部位置,然後呼氣、吸氣,學習呼吸。接覑又做了數個上肢伸展的動作,雙手放後,反手往上拉……

水療運動 改善姿勢

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註冊物理治療師馬權生指﹕「哮喘患者若在乾燥、寒冷的環境下做運動,容易刺激氣管導致病發,但在溫暖潮濕的水中做運動則較佳,能減低病發的機會。」他說水療運動能利用水的浮力和阻力,配合浮泡器材進行運動,減輕痛楚、改善關節靈活度、鍛煉呼吸肌肉、訓練平衡,而帶氧運動亦能提升心肺功能。他解釋﹕「哮喘患者因為缺少運動,肌力會降低;此外,患者的姿勢通常不正確,常俯身向前,因為經常用肺部上端作出短促的呼吸,令胸部上段的肌肉變得繃緊,做伸展動作就能改善姿勢。」

持續運動2個月減病發率

馬權生建議每星期做兩至三次水療運動,每次做1小時,持續做兩個月便能見成效,能提升心肺功能,令呼氣時的最高流速有所改善,減低病發率。

不過,並不是人人也適合參加水療班的。他提醒﹕「做劇烈運動前必須徵詢醫生的意見,宜先服藥。假如正值病發期,病情控制得不好,或患上肺炎者,則不宜進行水療運動。」


文﹕潘詠珊

圖﹕尹錦恩

編輯 黃敬安

荷爾蒙對兒童成長的作用

除了「甲狀腺荷爾蒙」、「生長荷爾蒙釋放荷爾蒙」和「生長荷爾蒙」亦起覑關鍵作用,確保孩子高度每年有平穩增長。每當身體需要「生長荷爾蒙」時,下丘腦會分泌「生長荷爾蒙釋放荷爾蒙」,刺激腦下垂體分泌「生長荷爾蒙」。「生長荷爾蒙」會刺激長骨增長,令身體長高。另外,它會刺激蛋白質合成,改善骨骼中的礦物質含量,減少脂肪組織和增加身體肌肉組織。

小朋友在四歲後的高度增幅進入一個平穩階段,每年大約增長五至六厘米。如果孩子在四至九歲期間按年高度增長有八至十厘米並不是好現象,或許孩子有性早熟問題,才會令高度突然有急速增長。但若果孩子在這期間按年高度增長少於四厘米,便屬於生長遲緩。家長必須注意,若兒童的高度增長過多或過少都是不正常的。

而步入青春期階段,爆發式生長便有賴「性荷爾蒙」所發揮的作用,但亦必須得到「生長荷爾蒙」的配合,兩者相輔相成,才能產生最大的增高潛能。

整體而言,「甲狀腺荷爾蒙」和「生長荷爾蒙」對孩子的整個成長階段都產生重要作用,而「性荷爾蒙」則對青春期的爆發式生長尤其關鍵。

頭條日報
楊畆琪兒科專科醫生

中英文混雜教學 學生兩頭唔到岸

香港學生英語水平每況愈下,為人詬病。浸會大學分析過去廿五年百多份研究後發現,十年教改,無助提升學生英語水平,連老師的英文亦愈來愈差。浸大認為,母語教學政策之下,中學偷偷以中英夾雜方式教學,最終令學生語文「兩頭唔到岸」。

政府在過去十年,作出多項教育改革,投放了大量資源希望可以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不過成效令人失望。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潘玉瓊,為了解語文教育政策對學生的影響,仔細分析了廿五年來,逾百份本港有關英語教學的研究。

分析指,去年的全港系統性評估中,竟有三成中學生未能達到最基本的英語能力,過去九年教師基準試的英語會話和寫作的合格率也持續偏低,平均有六成人不合格,可見師資亦明如理想,助學生學好英文。

潘玉瓊指,九八年教改以來,本港學生的英語水平日下,非全因母語教學所致,其實學校私下「英書中教」、「中書英教」,甚至又中又英,雖可令學生更易理解課堂內容,但同樣令學生得不到適當的語文訓練,難以掌握中文或英文。

為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明年九月新學年實施。潘玉瓊表示,支持實施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學校按學生的英語能力決定教學語言,唯希望不要再出現課堂內中英夾雜的情況,才能讓讓學生可好好地掌握語文。

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