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24, 2007

寶寶愛上博物館

【明報專訊】悠長暑假,家長除了為孩子安排戶外活動,還可以帶他們到博物館,避開最毒熱的太陽,走進奇妙的知識領域。

知識領域,豈止一板一眼的展品?只要爸媽參考專家建議,作好準備,就能令目不識丁的小寶寶,從此愛上博物館。

想孩子增廣見聞的父母,都喜歡帶他們往博物館裏鑽——香港文化博物館、科學館、太空館……可是,只要逛一圈博物館,就能讓孩子得益嗎?

北京首都博物館教育顧問、香港親子閱讀書會會長嚴吳嬋霞指出,現時的博物館都很鼓勵學習,以教育為目標之一。懂得善用博物館的家長,可以教小朋友比較(如大小、找出相同與不同)、辨認、分類與配對、描述、想像與預測、排序等,培養他們的邏輯思考與總結等各樣能力。

關鍵「第一次」

要達到上述目標,父母需要有計劃地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嚴太說﹕「第一次參觀尤其重要,若第一次到博物館,孩子已覺得好好玩,要求再去,成為一個定期的家庭活動,那便是成功了。」

【隨身小裝備】

1. 硬皮簿一本,讓孩子記錄所見所聞

2. 文件夾一個,蒐集與展覽相關的資料,如入場票、小冊子等

3. 文具,包括鉛筆、顏色筆、安全剪刀、膠水等

4. 相機(注意部分展館不准拍照)


參觀前準備
  1. 認清目標 有的放矢

    每個家庭參觀博物館的目標都不同,家長最好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帶孩子到博物館?想他們學什麼?看什麼?目標不同,參觀的計劃也有不同。另外,因應孩子的年齡和興趣,參觀博物館的時間與選擇的展覽亦會有分別。

  2. 計劃行程 孩子有Say

    嚴太指漫無目的地逛,孩子或會失去興趣。家長最好先上網蒐集資料,甚至親到博物館逛一次,預先計劃行程、路線;過程中,最好讓小朋友參與,選擇他們有興趣的展館及活動。「別貪心,想一次過行畢整個博物館。」嚴太建議﹕「博物館裏,分有內容不會大變的常設展館,以及有限期的特備展覽。父母可以今次選孩子最有興趣的一至兩個展館,下次再選別的。」互動展覽區及某些跟孩子生活經驗相關的展覽,例如鈔票、郵票、樂器等,尤其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3. 資料蒐集 借書上網

    家長若想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嚴太說﹕「之前到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例如決定帶孩子看恐龍展覽,可以先借恐龍的書,跟年紀稍長的小朋友討論。到真正去看展覽時,他們會覺得格外有趣。」
另外,部分博物館的網站,可供家長預先下載及列印展館平面圖、與展覽相關的工作紙等。

參觀時注意
  • 每事問

    先到詢問處,了解博物館的「家庭友好」設施及活動,包括﹕

    可派發給小朋友的學習資源,例如香港文化博物館設「全方位學習小背包」(圖),內有配合不同專題展覽的各種學習套件,供已加入博物館「小先鋒」計劃的小朋友借用。(「小先鋒」計劃查詢電話﹕2180 8260)

    館內有什麼專為家庭、兒童而設的設施(例如育嬰室、手推車)

    當日適合一家大小的工作坊、表演、導賞、講座、講故事節目等活動

    含互動元素的展覽、展品

    免費派發的小冊子、單張等各種資料

    博物館平面圖
  • 簡明化

    小朋友最喜歡互動展品,玩半天也不厭倦,但館內無法觸摸的珍藏,經家長巧妙安排,一樣能引起孩子的欣賞興趣。

    以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專題展覽「三星閃爍 金沙流采 神秘的古蜀文明」為例,嚴吳嬋霞提供以下點子讓家長參考﹕

    因應孩子年齡,以簡潔易懂語句講解展品,並多問開放式問題,引起孩子思考
    例子﹕對覑幼兒,毋須仔細講解「三星堆文化代表古蜀文明……遺址發現始自1929年……」反而可以帶孩子欣賞戴金面罩銅人頭像,並問﹕「這是什麼來的?」孩子會答 ﹕「人頭。」再問﹕「用什麼做的呢?」「你看看,它的耳仔跟我們是否一樣?眼睛呢?」家長甚至可問較年長的孩子的感受,例如﹕「你看到這個銅人頭像,有什麼感覺?」

    利用互動設計,增加孩子興趣
    例子﹕三星堆」展覽設有互動的兒童展區,小朋友都很感興趣

    設計簡單遊戲
    例子﹕事前打印展品相片,或現場使用小冊子圖片,請孩子做「小偵探」,在現場找出圖中展品。若有兩名或以上小孩同行,更可一人分派一張圖,看誰先找出展品實物。找到後,可以再問較年長的孩子一些簡單問題,甚至抄下展品說明。若參觀畫展,亦可以請孩子找一張有特定內容的畫,例如「有女人和狗的」

    參觀後,安排孩子進行「延伸活動」
    例子﹕孩子看過銅人頭像後,家長可請孩子在帶來的簿子裏,用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加深印象,將來亦可重溫。喜歡拍攝的孩子,可利用相機拍下想記錄的東西
  • 回家繼續學

    回家後,請孩子利用從博物館取得的冊子和資料,製作剪貼簿,加上自己的圖畫或文字,成為一份參觀後的紀錄。不會寫字的幼兒,除了可以繪畫,亦可口述,由父母筆錄。

星期四, 7月 19, 2007

子女性好奇

 【明報專訊】最近接二連三發生涉及兒童的風化案,年紀一宗比一宗輕,令家長怵目驚心,更關心小朋友的性教育。

 對世界、生命以至身體充滿好奇的小朋友,不少也曾向父母提出有關性的疑難。父母如何掌握機會,回應他們的性好奇?兩位性教育專家,亦為人母,與家長分享性教育心得,父母可從中取經。

 ˙程翠雲 —— 切忌過敏胡亂作答

 資深家庭教育工作者程翠雲常為家長舉行性教育講座,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與行為過於敏感,如觸摸自己或別人性器官、看覑別人如廁及洗澡、問及父母為何會有BB等,家長每每也將之與性扯上關係。不過,回到家裏,她亦與一般父母一樣,對7歲女兒希希的「行為」大為緊張。

 保持接納態度

 她發現當年3歲的女兒在椅角摩擦下體,即想﹕「有冇搞錯!」平定心神後她便明白﹕「為何我要這樣想她呢!」於是便問女兒﹕「你在做什麼?」然後與女兒一同玩耍,令她「忙」個不停,以分散其注意力。

 她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喜歡探索生命與身體,全是出於純真和自然,只是大人過敏、過分緊張。」她解釋,孩子可能因緊張、壓力或無聊才會自慰,有的幼稚園男孩亦會因緊張而握覑性器官。其實這些事情很正常,很多成人也曾做過,只是自己忘記了,故此她認為家長不必因為社會的制約,而以一種羞恥與憤怒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尤其對幼兒則更應保持一種接納態度,以免他們誤會性器官是污穢不潔,影響日後的成長過程。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學習階段與目標,性教育也一樣,程翠雲建議﹕

 2至8歲——認識男女有別、性器官的清潔方法、學習生命之源,以及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

 9至11歲——青春期的身心變化、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性與愛的關係,以及性行為的後果。

 向孕婦胎兒say hi

 面對孩子的「尖銳」提問,程翠雲指出,家長切忌胡亂作答或敷衍了事,若家長不懂回應可透過閱讀相關書籍,於日後再回應孩子提問,同時家長應透過參加講座與工作坊來不斷裝備性知識。她建議父母可借助身邊的事物來教授性知識,例如在街上遇見孕婦,可覑孩子與胎兒say hi,讓他們感受生命的奧妙;有時孩子愛在家中脫下衣服隨處走,家長可解釋﹕「私處是不能隨意展露於人前,這是種不禮貌的行為。」

 有次希希向媽媽表示要與父親結婚,母親視作笑話,卻暗暗開心﹕「這個問題很多父母也曾遇過,他們第一個反應都是驚慌,然後便與亂倫扯上關係,其實小朋友表示要與父母結婚,反映出孩子視婚姻為一件美好事情,同時愛護爸媽並重視家庭。」

 她提議家長除了可在日常生活上把「性」灌輸給孩子,亦可視乎當時的環境與情,引導孩子作深層思考,例如孩子表示要與他人結婚,家長可引導孩子說出對婚姻的看法,然後為孩子建立正確的婚姻觀念,讓孩子明白﹕「結婚一定要兩個人真心相愛,而且還要在大學畢業後才可結婚。」

 ˙黎陳妙冰 —— 談性器官莫用代名詞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社會工作主任、性治療師黎陳妙冰表示,孩子自入讀幼稚園開始,需男女分開用廁所,加上男女的衣著打扮、髮型、身體結構,甚至玩具等因素,令他們懂得男女有別,到孩子踏入小學階段,其性別角色更明顯,所以年幼的孩子對性別差異尤感興趣。

 兒子撕掉「著裙相」

 育有3個孩子的她,長女13歲、二女11歲及三子10歲。回想兒子5歲時,他發現相簿內有一張自己在1歲時拍下的「著裙相」,即憤怒得撕掉相片,令黎太明白孩子對自我的性別角色非常敏感。故此,她建議父母應小心處理孩子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尤其很多男孩子仍隨母親進入女廁,一來令其他女士感到不自在,二來兒子亦未必喜歡,由3歲開始除非父母其中一方不在場,否則亦應分開用廁。

 自孩子3、4歲開始,黎太會為孩子說故事,向他們解釋身體結構,並覑他們要愛惜身體;為孩子洗澡時,她會教孩子保護私人部位:「因為不能讓人觸摸,即使爸媽也不例外,所以你要自行清潔私人部位。」

 大女就讀四年級時,黎太替她溫習常識科,發現書中內容涵蓋了男女的身體結構,於是她藉機問女兒知不知女性如何成孕,引導孩子思考:「性行為是男女相愛的一種表現,能孕育下一代,但一定要婚後才可進行。」

 她解釋,現在的孩子較為早熟,自高小開始,孩子對異性容易產生好奇,家長須讓孩子明白性行為的規範及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免他們從不正確的渠道學習性知識,而且說及陰道與陰莖等的名稱時,不要使用代詞,否則會令孩子認為身體污穢不潔,影響他們建立正確價值觀。

 若家長怕孩子不能明白當中內容,可因應孩子的提問、年齡與了解程度來作出解答,不應怕孩子不懂而不予作答。

 ˙趣問妙答

 問﹕肚臍怎麼來?

 答﹕肚臍是嬰兒未出生時與母親子宮相連的位置,用來輸送養分給嬰兒,所以非常重要。當你出生時,醫生便會把我們相連的臍帶剪斷,然後為這個位置清潔縫口,形成了肚臍。

 問﹕什麼是衛生巾?

 答﹕衛生巾就如嬰兒用尿片一樣,但體積較小,是用來盛載發育後女性流出來的紅色液體,稱為經血。衛生巾可以令女孩子保持衛生清潔,不會弄污衣服。

 問﹕我可以像男孩子一樣站覑小便嗎?

 答﹕由於男女的身體結構不同,所以小便時各有不同姿勢,各有方便,若你想嘗試站覑小便也可以,不過會容易弄污雙腳和地下,事後需要洗澡和抹地了。

 問﹕我可以戴胸圍嗎?

 答﹕你要知道媽媽吃飯和飲水也比你多,只要你多吃一點,快高長大,將來便會像媽媽般高大,那時你便可戴胸圍了。

 資料提供﹕資深家庭教育工作者程翠雲、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社會工作主任黎陳妙冰

 文﹕胡潤儀

 圖﹕陳淑安、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元敬德

 美術:Mabel

星期二, 7月 17, 2007

10個女仔 7個男仔2036年難嫁

【明報專訊】本港「陰盛陽衰」情持續,預計30年後,男女比例將跌至7比10!25至44歲的適婚年齡組別更是重災區,男女比例為6.64比10。

統 計處昨日發表《香港人口推算2007-2036》報告,假設現時的生育率和入境政策不變,預計到2036年,本港的男女比例將從現時9.12比10,大幅 跌至7.09比10;若扣除外籍家庭傭工,比例亦為7.63比10,即每千名港女背後僅得763名港男,加上每年有逾2萬名港男返內地娶妻,港女待嫁情 堪虞。面對男女比例失衡,房屋署亦要調整建屋政策,以應付單身人士日增。

趨勢:人口增長放緩老化

統計處長馮興宏表示,是次人口推算突顯本港3項人口趨勢 ﹕男女比例下降、人口增長放緩及人口老化。統計處推算,2036年本港人口將增至857萬,屆時總和生育率為0.9,即每千名婦女一生中平均生產900個嬰兒,屬全球最低;人口增長主要源於內地孕婦來港產子。

馮 興宏表示,男女比例下跌,加上每年有逾2萬名港男返內地娶妻,坦言「對於上了年紀的女性,適合的男對象相對減少」,但強調男女失衡問題不算太嚴重,去年亦 有6000多名港女嫁內地男士。事實上,港人生仔多過生女,統計處資料顯示,1971年至2006年間,婦女生產每千名女嬰,便有1074名男嬰,但隨覑 大批持單程證婦女及外傭女工來港,令15歲或以上人口出現「陰盛陽衰」。

檢討房屋政策 擬建單身公屋

政府發言人表示,為適應 性別結構改變,會考慮適當調整政策。當中,建屋政策首當其衝,房委會委員王坤引述運輸及房屋局長鄭汝樺昨日在一個午宴上表示,因應未來男女失衡問題惡化, 需要檢討公屋供應的模式。房屋署長陳⒎源在公開會議上補充,本港新家庭組成與過去出現很大差異,房屋署今年底將取得統計處完成的家庭結構報告,並會安排集 思會與委員商討對策。

王坤表示,男女失衡反映單身人士對公屋的需求將會增加,對公屋建屋量有深遠影響,「如果50萬人組成25萬個家庭,便只需25萬個單位,如果50萬大多是單身,房署便要建50萬間公屋」。

星期日, 7月 15, 2007

自然分娩可減足月嬰兒患短暫性氣促

一項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及婦產科學系共同進行的研究顯示,患有初生兒短暫  氣促(TTNB),又名「濕肺症」而須要入住瑪麗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的病例數目,在過去五年倍增,由二零零二年的20宗增至二零零六年的43宗。嚴 重的濕肺症會引發其他可致命的併發症,並可能對嬰孩造成永久的傷害。為減低新生兒患上嚴重濕肺症的相關風險,一般正常的懷孕,應盡量採取經產道自然分娩。 如因醫學角度考慮而須剖腹生產,並在其他生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最好在有胎  後或懷孕39周後才進行。這樣可以讓胎兒的肺部有足夠的時間作準備,在出生後迅速及有效地清除肺部的胎水,能夠正常地呼吸空氣。

撰文: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藍章翔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導師黃小珍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黃明沁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助理教授陳創斌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床醫學副教授李之朋醫生


甚麼是初生兒短暫  氣促?

初生兒短暫  氣促(TTNB),又稱「濕肺症」的成因是由於嬰孩在出生後無法自行清除肺部的胎水所致。當胎兒在母體時,其肺部都注滿胎水,故嬰孩在出生後須清除肺氣泡的積水,胎水通常會隨 顗肸薵w擴張及呼吸而擠壓出肺外或吸收,使肺部注入空氣。

患 有濕肺症的嬰兒,肺部大多含有過多胎水,或是其吸收胎水的速度太慢,令其肺氣泡無法擴張。故患病的嬰孩會呼吸急促,所花的力氣也較大。大部分的嬰孩在出生 後,很快自行清理肺部的胎水;但是,有些嬰孩卻會出現持續  呼吸困難,繼而呼吸衰竭,導致血氧減低,而需要接受深切治療。

嚴重濕肺症的成因及併發症

研 究顯示新生兒清除肺部胎水的過程,在妊娠後期已需開始作準備。胎兒在子宮收縮及經陰道出生期間,整個過程由一個複雜的荷爾蒙反應所調控。在細胞功能的層面 上,母體將透過啟  上皮細胞的Na+分泌 (ENaC),使其由高分子Cl-分泌模式,轉變為高分子Na+的吸收模式。

那些經剖腹生產的嬰孩,特別是那些在母體未經陣痛分娩而剖腹的,又或胎兒過早出生而未有作好後期準備的情況下剖腹生產的,因胎兒未能及時產生茶酚胺(catecholamine),導致ENaC分泌無法進行。

雖然嬰兒於妊娠37周或之後出生已屬於足月,但在39周前經剖腹出生的嬰兒,因準備不足,加上  乏茶酚胺的刺激,使ENaC分泌不足,其濕肺症情況可能會惡化成為呼吸衰竭,而須需接受深切治療。

嚴重的濕肺症會引發其他可致命的併發症,並可能對嬰孩造成永久的傷害,例如:氣胸、  氧、肺出血和初生兒持續  肺部循環血壓過高(PPHN)。長期跟進治療的研究指出,那些已康復的濕肺症嬰兒有較大機會患上長期呼吸病,其中包括將來有較高機會患上哮喘病。

研究方法及目的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研究人員,收集了於2002至2006年間,因濕肺症而入住瑪麗醫院新生兒深切治療部的足月和接近足月嬰兒的資料。有關研究目的為:

■ 探討是否隨 颻輕銂滬撣‘芠ˉ 字上升,嬰兒出現嚴重的濕肺症有增加的趨勢;

■ 因出現嚴重濕肺症而需接受深切治療的風險因素;

■ 嚴重濕肺症的關連併發症及出現嚴重濕肺症嬰孩的治後情況;及

■ 此症的預防方法。

研究發現

於2002至2006年研究期間,共155名出現嚴重濕肺症病徵的嬰兒需入住瑪麗醫院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接受呼吸輔助治療。以下是主要研究發現:

■ 過去五年的病例數目倍增 (由2002年的20宗增至2006年的43宗)。

■ 37%的嬰兒是在瑪麗醫院以外的醫院出生的,因呼吸困難而須轉送瑪麗醫院新生兒深切治療部。

■ 在濕肺症的嬰兒中,大部分是經剖腹出生的。在轉介的個案中剖腹率為86%,瑪麗醫院出生的為62% (香港整體剖腹為30%)。在這些嬰兒中,45%採用在出現陣痛前剖腹生產,平均約於37周進行剖腹生產。

■ 從其他醫院出生經轉介的嬰孩中,其中30%選擇剖腹生產的原因是取決於母親的選擇,而非出自醫學上的需要。

■ 須入住深切治療部的濕肺症嬰兒,濕肺情況嚴重,並不能自然康復。

■ 這些嬰孩須接受不同的呼吸輔助治療,55%接受持續正壓氣道輔助治療(CPAP),超過三成(35%)更須接受插管和正壓通氣或高頻率震  通氣治療。

■ 可致命的併發症包括:14%嬰兒出現氣胸、8%嬰兒出現休克、5%嬰兒有初生兒持續  肺部循環血壓過高而須接受吸入氧化氮,以及1.5%有散播  血管內凝血(DIC)。

■ 有部分需出生後轉院的嬰兒,在入住深切治療部前已出現血氧過少的徵狀,故他們比較多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有休克、初生兒持續  肺部循環血壓過高及DIC)。

預防足月嬰和接近足月嬰兒 出現濕肺症的方法

嚴重的濕肺症基本上是可預防的疾病,下列措施可減低引發嚴重濕肺症的相關風險:

■ 一個正常的懷孕,應首選經產道自然分娩。

■ 剖腹生產最理想是從醫學角度考慮,孕婦應避免因個人喜好或便捷而要求剖腹產子。

■ 若採用剖腹生產,在其他生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最好在妊娠39周後才進行,好讓胎兒的肺部有足夠的時間作準備,清除肺部的胎水,正常呼吸空氣。

■ 如未足月而須剖腹生產,可考慮於產前給母親注射類固醇,可以減低嬰兒因未足月出生而有濕肺症的風險,但每一個個案須平衡藥物的風險和效益。

■ 醫護人員須加倍留意有機會出現濕肺症的嬰孩,小心  察其出生後的早期呼吸促迫徵狀,以避免血氧  少。

■ 及時提供相應的呼吸輔助治療,可避免惡化為嚴重的濕肺症及避免引發相關的併發症。

星期一, 7月 02, 2007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 (二)

與小朋友交談時,他們的童真常令你會心一笑:3歲的欣欣得意洋洋地說:「甘校長,我同媽咪做了很多曲奇餅 請小朋友吃,很好吃喔!」我笑?問:「真的嗎?可否請我吃一塊?」欣欣神氣地說:「沒有了,小朋友全部吃完了。」我問她可否下次再做曲奇餅請我吃。欣欣猶 豫一會說:「如果你乖,我會請你吃。不過,我很忙,沒有時間做。」我好奇地問她:「你忙甚麼?」她數?手指一本正經地說:「我要玩啦,要睡覺啦,要吃飯 啦,還要上學啦……所以無時間。」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反映每個人的思維發展。孩子講出第一個詞語以前,就已經能聽懂簡單的意 思了。例如說:「媽媽和你上街啦!」一歲的孩子便馬上去拿他的鞋子。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幼兒學習語言是聯繫?生活中 的情景,透過模仿而學習得來的。因此父母應在生活中善用機會,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以下是啟動孩子語言發展的4個層面:

(1) 教導正確發音:由出世到2歲的孩子會「牙牙學語」,這是孩子自發性的聲音,隨後他們發出的一連串聲音,是孩子模仿成人說話的開始。這時父母不應取笑孩子, 也不要模仿他們的「牙牙」語聲。而是以正確的發音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如:「你想吃蛋糕?」同時父母與孩子說話時,應與孩子眼睛成水平,因為嬰幼兒最初學 習語言,是模仿成人口形發音的。所以父母與年幼的孩子說話時,速度應稍慢一點,發音要正確,以利孩子從中學習。

(2) 增加豐富的詞彙:很多父母與年幼的孩子說話時,滿以為要將就他們的理解能力,愛用疊詞表達如「看!咪咪」、「去街街」、「飲奶奶」等。其實與孩子說話,父 母可以用完整的句語表達,以增加孩子學習詞彙的機會。如:「看!有一隻小花貓。」、「媽媽和俊傑一起去逛街。」、「俊傑現在飲奶。」不然,孩子便停留在 「牙牙」語及疊詞階段,因而影響其語言發展。

(3) 發展連貫性的語言:隨?孩子年齡的漸長,父母應教導孩子以連貫性的語言表達。如「媽媽抱?俊傑講故事。」、「我們吃完飯之後,便可以吃雪糕。」讓孩子學習 用連貫性及完整的句子表達,有助他們描述生活的情景,及表達自己所想所願。父母應多與孩子說故事、唸兒歌及鼓勵他們學習描述圖畫及生活照片中的情景;同時 父母也可以運用提問,讓孩子慢慢地有系統地說出事件的經過及自己的感受。

(4) 促進語言與思維互相發展:語言是進行溝通、思考及表達的工具。同時語言是有助認識世界事理,是思維發展的工具。孩子由最初模仿父母的說話,到運用語言表達 自己的思想,正是孩子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發展過程。為訓練孩子的思維發展,父母可與孩子玩猜謎語遊戲、創作故事的結局及討論新聞時事等,以啟發孩子的想像 及創作思維能力。

0至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通過語言認識自己,及與外界溝通聯繫。而孩子的語言學習是融合於生活的經驗中,所以父母應抓緊與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片段,作為孩子的語言模範,並鼓勵他們有效地運用語言表達自己。

(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