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30, 2007

坊間其他常見疫苗

【明報專訊】肺炎球菌疫苗

「高危」人士宜接種

香港感染肺炎鏈球菌的病發率,劉天慧說「差不多全世界排最尾」,但還是有致命個案。生署的科學委員會就此疫苗接種建議的討論亦已近尾聲,有關建議將於數月內正式公布。至於是否納入生署免費防疫接種計劃中,劉天慧指已委託一間大學研究。

周 鎮邦透露,疫苗有效並安全,他們主要建議「高危」人士接種,即2歲以下幼兒、長期病患者及65歲或以上的長者,他表示高危人士患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膜炎 的機會比較高。至於2至65歲之間的人士是否值得打,趙長成說﹕「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若小朋友本身體能或免疫力不太好,或環境容易交叉感染,便要考 慮。」周鎮邦說﹕「小孩子打了,對家人也起保護作用,例如孫兒打了,爺爺肺炎機會也會減少。」

趙長成指出現時有兩款肺炎球菌疫苗,除了新出 的接合疫苗外,2歲以上孩子還可選擇舊有的肺炎球菌多醣疫苗。後者較便宜,理論上免疫期效、反應等稍有分別。他說﹕「是否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我們建議家長 請教家庭醫生。」至於有家長想省錢,待孩子2歲才打針,趙長成說﹕「2歲前最高危,那時最應保護孩子。」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宜5歲前接種

周 鎮邦說,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在香港的發病率亦屬全世界最低之一,死亡率約幾年一個,5歲以下屬高危人士。趙長成指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可預防嚴重腦膜 炎、心膜炎、中耳炎等。現有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亦屬安全、有效,至於是否要接種這款疫苗,考慮亦跟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相若。

劉天慧表示,跟肺炎球菌疫苗一樣,他們亦委託了大學研究此疫苗的成本效益,結果稍後會交給科學委員會參考,研究是否包括在生署的免疫接種計劃內。

輪狀病毒疫苗

減輕肚痛腹瀉之苦

1998 年面世的輪狀病毒疫苗,因為有可能引起腸套疊,在1999年已停止供應。去年新推出的兩款疫苗,已在香港註冊的一款口服劑,周鎮邦指有效也安全,暫時未見 副作用﹕「這疫苗做了很多研究,有逾萬孩子測試過,結果都是安全的。但要留意一個疫苗推出,便有數以百萬計的人使用,不單只一萬幾千。」

周 鎮邦指輪狀病毒在冬天很常見,有一半孩子會感染,引致腹瀉,但在小朋友營養良好的香港,鮮見嚴重併發症,除非照顧不佳,出現脫水情,否則一般拉幾天肚子 自然會好轉。不過,孩子病倒,父母可能需要請假,帶孩子看醫生甚至入院。接種疫苗直接減輕孩子受病痛之苦,也間接減低了家長負擔。

流感疫苗

2周見效 宜早注射

香港的流感季節性高峰期多在2和3月,周鎮邦指由於疫苗要接種後2星期才有效,故他們鼓勵有需要者盡早接受防疫注射。合資格人士可接受生署及醫管局提供的免費服務,其他人士亦可自費在私家醫生處接種。

兒童疫苗 新針解疑

【明報專訊】後日(2月1日)開始,生署將推行更新的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以後到母嬰健康院打防疫針,小寶寶可能依舊會哭,依舊得到相同的保護,但進入身體的成分,卻稍有不同……很多父母頭頂立即亮起問號,滿肚「打針」的疑惑,請來數名專家一一解答。

 生署2月1日開始的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2007),小朋友要打的針數並沒有改變,但其中一款注射疫苗由「三合一」變「四合一」,毋須再口服小兒麻痺 劑;「四合一」中的百日咳疫苗,亦由全細胞型變成無細胞型。小一及小六生*亦較以往多了百日咳疫苗的保護。(*供小六學生接種的新疫苗將於稍後採用)

為什麼要改變?

小兒麻痺劑——口服變注射

 生防護中心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瑪嘉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周鎮邦解釋,口服小兒麻痺劑是活性疫苗,當中存在240萬分之一的機會,引起 與疫苗相關的麻痺性脊髓灰質炎。生防護中心疫苗可預防疾病辦事處監測及流行病學處高級醫生(監測)劉天慧表示,香港在1985年及1995年曾出現上述 個案。周鎮邦說﹕「更新的注射式滅活小兒麻痺疫苗,完全沒有這個風險,但跟口服的一樣有效。」

百日咳——全細胞型變無細胞型

無細胞型百日咳的疫苗,效用跟舊有的相若,但副作用少了,衛生防護中心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說﹕「全細胞型的疫苗含幾千種雜質,無細胞型的只抽出抗原製造,所以小朋友發燒、疼痛這些反應較少。」

百日咳——小學繼續打

周鎮邦說﹕「若一歲幼兒染到(百日咳),又沒打針,併發症要比大人嚴重很多。」劉天慧說﹕「幼兒要完成注射3次基礎接種才有保護性。」那大概是孩子6個月大的時候,故她表示,美國已開始建議青少年注射百日咳疫苗,因為外國愈來愈多年輕人染上百日咳,有機會傳染嬰幼兒。

她指香港近年個案雖然不多,2004年有10宗、2005年32宗、2006年21宗,約八至九成患者為3個月或以下嬰兒,但為免百日咳重現,故決定為小一及小六生注射加強劑。

孩子已接種舊計劃的疫苗,怎麼辦?

劉天慧說﹕「若之前在母嬰健康院打過三合一針,或吃過口服小兒麻痺劑,接替新計劃亦完全沒有問題。」

生署的四合一,與坊間的五合一、六合一有什麼分別?父母應如何選擇?

劉天慧指出,「五合一」比生署免費提供的「四合一」,多了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可防止很嚴重的腦膜炎(詳見另文)。六合一則再多一種乙型肝炎疫苗,生署兒童免疫注射計劃,亦一向有提供乙型肝炎疫苗,只是並非混合疫苗,及注射時間不同,但免疫能力一樣。

趙長成與周鎮邦均提醒家長,若已開始為孩子接種其中一款疫苗,最好跟同一系列打下去,適應與效果最好,保障更大也最安全。若想轉針,應先請教醫生。

健康教育熱線﹕2833 0111

衛生防護中心網址﹕http://www.chp.gov.hk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網址﹕http://www.fhs.gov.hk

星期一, 1月 29, 2007

孩子故事 有益爸媽

明報專訊】宗教教育中心一直致力推介優質兒童讀物給家長和兒童,希望大家能夠透過書本分享愛的真諦。中心營運總裁林秋月本身育有兩個女兒,在女兒成長期間,媽媽與她們一起看了很多兒童繪本,媽媽說除了女兒有得外,自己也獲得不少啟發。

宗教教育中心一直出版及出售許多著名的兒童讀物及翻譯繪本,作為中心的營運總裁,林秋月說在選書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適合孩子閱讀的故事,也同樣適合父母。「別以為兒童故事只適合孩子,其實這些故事可為父母帶來領悟和啟發,甚至可從中了解到孩子的想法,拉近彼此距離。」

分享曲奇

父母學道理

這 是一個有關分享的故事,內容非常簡單,講述兩兄妹愛吃曲奇,於是媽媽焗了一大盤曲奇給他們,接門鈴響起了一次又一次,小朋友來了一大堆,原本兩個小朋友 可以分得許多曲奇,但因為小朋友太多,每人所分得的曲奇便變得很少了,門鈴再一次響起,媽媽叫孩子趕快把曲奇吃掉,以免再來一堆小朋友時,連原有那小量的 曲奇都沒有了,但哥哥說還是開門吧!打開門,原來是祖母捧來了一大堆的新鮮曲奇,小朋友們便快樂地吃。

林秋月說這個故事除了教導孩子分享的 道理外,也提醒父母做人的態度,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會為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像她的親身經歷,她跟小女兒一同看《阿虎開竅了》,書中講阿虎做什麼事情 都比別人慢,學什麼都慢一點,女兒看到這故事,不期然地說﹕「媽媽,你相信我,我終有一天會像阿虎一樣學得好。」媽媽想真一點,原來自己平日不自覺為孩子 添上壓力,自己也慚愧不已。所以她說看故事書,得益的不止孩子,父母也啟發良多。

星期日, 1月 28, 2007

與孩子說話的"十戒"

這裡有十種是妨礙親子溝通的說話方式。反省一下,你和你的孩子說話時你經常犯哪些戒呢?從今天起讓我們隨時提醒自己,別再犯戒吧!

• 責怪 (blaming and accusing): 例如,跟你說過多少次不能打妹妹,你怎麼又犯了。
• 貼標籤 (calling names): 例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 威脅 (threatening): 例如,你再打妹妹的話,就把你關廁所 。
• 命令 (giving orders): 例如,去做功課、去彈鋼琴、不可以看電視。
• 說教 (lecturing and moralizing): 例如,把飯吃乾淨,不可以浪費,我小的時候都沒得吃...........
• 警告 (warning): 例如,不要碰那個瓶子,會打破,會受傷。
• 苦肉計 (playing the martyr): 例如,我為妳們忙了一整天,現在頭好痛,你們不能乖一點嗎?
• 比較 (comparing): 例如,你看看姐姐多乖,自己都會去做功課,你還在這裏蘑菇。
• 諷刺 (being sarcastic): 例如,你看,我多麼幸運,養了個天才,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 預言 (prophesying): 例如,你再不好好用功,這種成績,將來大概只 能喝西北風了。

把這十戒好好的看過一遍,用這些方式和孩子說話,並不能真的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甚至產生反效果。下一篇文章我們再一項一項地來加以討論。

註:這十戒不是我發明的。在〝如何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是茂出版社) 這本書裏頭,作者提到一些不當的說話方式,我把它們稱作十戒,用它們來和大家討論我們平常會犯的無心之過。如果爸爸媽媽們有空,也可以讀一讀這本書,應會有收穫的。

[ 陳姝伶談親子關係]

星期日, 1月 14, 2007

孩子情緒知多少?

鬧情緒不是成人的專利,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在面對學業、人際關係、身體疾病等情況時都會有不同的情緒變化,當孩子鬧情緒時,這已響起警號,你是否了解他們的感受呢?

情緒困擾引起之問題

學業上

表現:上課無心機,不能集中精神,成績一落千丈,對感興趣的科目一下子索然無味、不願上學等。

解決:很明顯她們已失去了學習動力,家長儘管如何逼她們學習,仍是對牛彈琴,所以還是先找出根源——為何不願讀書之癥結再對症下藥。一般孩子不願讀書,可能壓力大、因成績偶爾失準而自暴自棄,被老師批評打擊了自信、覺得讀書太沉悶,認為功課太難跟不上、家長要求太高等。

身體上

表現:肚痛、頭痛、咳嗽、哮喘、傷風感冒等,有時是真病,因長期情緒低落、精神壓抑引致有些則是「詐病」,她們為了引起家長注意或逃避一些現實問題。

解決:有病醫病。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餘,也應醫好心理,因這些病源是因情緒引致,為免日後病情反覆或加重,針對問題作出調理,否則華陀再世也難醫。

發展上

表現:不講不知,原來情緒受困擾還會引起體高、體重、 言語、智能、活動能力等問題併發產生。

解決:遇上情緒困擾家長要對症下藥,如家長個人能力解決不了,可尋求政府或私人機構加以協助,以便早日消除孩子的情緒困擾。

行為上

表現:打架、偷竊、逃學、吸毒、自殺等。這些字眼看上去較嚴重,實際發展起來則既快速又惡性循環。

解決:據一位心理學家分析,一個愛打架的孩子,他一定經常被父母打罵,由於情緒難於渲洩便去打人,所以孩子打架,家長先要自問有無動輒以打解決問題。其他較嚴重的行為,犯一次錯足可致命,所以家長感覺子女行為「不對路」時要早些考慮應變方法。

人際上

表現:疏離人群、不懂與人溝通、易與人產生磨擦等,換言之是不善與人相處,以自我為中心。

解決:開朗活潑和自閉內向兩種性格,均是後天環境培養出來的,假如孩子不願與人接觸,以自我為中心,除了考慮環境因素影響外,最大可能是孩子內心出現偏差,可能源於自卑(因身體某種缺陷)、常被人欺負等都會影響與人相處,建議家長與孩子及學校多傾談以便更全面深入了解。

鼓勵孩子表達感受

廣華醫院臨床心理學家馬文嬌表示,情緒是兒童心理狀況的警號,家長應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應否定他們的感受。兒童不擅於用語言去表達,所以 家長可透過他們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行為動作及說話語氣去了解他們。其實,父母亦不妨用遊戲形式或繪畫來與兒童溝通,如觀察他們所繪畫的事物、運用的色 調,從中了解及引導他們表達內心感受。

當處理兒童的負面情緒時,父母可鼓勵他們用一些正面和健康的思想及積極的紓緩方式處理,如「再加一把勁,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稍作鬆弛,我們 去運動一陣,回來再動腦筋想方法,將會事半功倍」等。當然,父母的體諒及以身作則亦很重要。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人士,如社工、心理學家的輔助。

星期二, 1月 09, 2007

培養健康飲食 減患心臟病機會

明報專訊】


成功培養孩子的健康飲食習慣,減少將來提早患上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的機會,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好處。這也是張偉菁不怕艱辛,願意全力推行健康午餐的動力。

她 說﹕「要改變小朋友的飲食習慣、改變教師與家長的看法,要他們與你同行,過程很辛苦。」有老師不認同教學外,還要管理孩子飲食;也有家長背道而馳,擔心孩 子吃不好,放學後帶他們吃漢堡包與炸雞,甚至聽罷孩子抱怨,便來投訴學校的食物太淡﹕「這是否人吃的?」張偉菁會請他們來試食,以及邀請其他家長跟他們傾 談。

有約三成學生自備飯盒,張偉菁要求家長別帶來快餐店或漢堡包店的食物。同時,不要讓孩子帶薯片這類零食回學校。她說曾有縱容孩子的家長,送來一盒二十多隻雞翼的「飯盒」。

家長信任 學校推行事半功倍

家長信任與支持學校,是推行健康飲食的關鍵之一。

家教會副主席蔡太十分支持學校,她說﹕「我覺得健康很重要,現在的小孩太幸福,比較腌尖揀食,看新聞,十歲八歲以為身體健康,突然劇烈運動才發覺身體負荷不到。原來現在跟我們以前的年代不同,那時不能揀食,卻比現在健康。」

全因學校的健康午餐活動,推動蔡太在家裏也吃得清淡。同時,因為丈夫血壓高,她近年更注重健康飲食﹕「我要選擇健康食油、菜盡量灼、多蒸少煎炸。」念五年級的女兒,已習慣清淡口味,很容易接受學校的午膳。

多菜少肉、少鹽少糖少油,最初不擔心孩子抗拒嗎?蔡太說﹕「有時不能顧慮太多,要實行健康飲食,學校與家長要有堅定立場。看到小朋友尤其小一,由初初吃剩很多、不願吃,慢慢有進步,我們都很鼓舞。」

星期三, 1月 03, 2007

自理能力發展進度

【明報專訊】

 ◇2 ~ 3歲

 能跑兩步,及上落一級樓梯;自行用匙進食,用杯子飲水;日間很少遺尿,可以坐在小童廁板上如廁;能穿上襪子和褲子,粗略用毛巾抹臉和抹汗;能將自己的物件放回固定位置,接聽電話,開關電燈。

 ◇3 ~ 4歲

 能自行踏三輪車,可攜約3至5磅的東西,一步一步上落樓梯,可使用攀登架;能用叉子進食,可以小刀切較軟的食物;夜間不遺尿,能坐成人坐廁如廁;能穿上外套、襯衣及附有魔術貼的鞋子,能用肥皂洗手;能扭動門把開門。

 ◇4 ~ 5歲

 能單腳跳、踏跳、運用簡單技術玩球、純熟地剪紙;能用筷子夾菜、用刀塗牛油在麵包;如廁後能辨廁,懂得分辦男女廁符號;能解開和扣合小鈕,自行刷牙,扭乾毛巾洗臉及抹身;有意識地使用簡單家庭電器如電視機、風扇、雪櫃。

 ◇5 ~ 6歲

 掌握基本自行進食技巧;如廁後能撕下廁紙自行揩抹;能綁鞋帶,自行洗澡,有早晚刷牙的習慣;可以簡單地洗食具、整理鋪、收拾自己的東西、自行使用電話。

 ◇6 ~ 7歲

 能跳繩、踏雙輪單車;兼掌握所有自理的基本技巧,可參與更多的家務。

 資料來源:香港家庭福利會- 臨心理學家楊先鳴

爸媽心太軟 溫室花兒難自立

【明報專訊】早前有調查發現普遍香港父母過分保護子女,事事替他們代勞或請傭人照顧。父母以為家中多一個不懂燒水的「大少爺」或「大小姐」,沒啥大不了,但需知道今天應付不了日常生活,他朝也不會懂得如何解決問題。

 新一代的香港父母常被「指摘」過份保護孩子,無論吃飯、穿衣或收拾書包,小朋友均可假手於父母或傭人,孩子像住在「保護艙」中,衣食住行均得到父母的最貼身照顧。

 「父母愈有資源,孩子愈容易受到過分保護。」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主任梁婉貞說。

 習慣工人貼身服侍

 她表示本地中產父母尤其保護孩子,「他們的家中資源相對較豐富,像家裏大多僱有傭人看顧孩子,他們習慣傭人貼身照顧孩子,無論吃飯、穿衣、拿書包……均由傭人代勞,漸漸地,小朋友也就學習不到應有的自理能力。」

 梁婉貞又指出許多香港家長愛把「資源」投放在孩子的「學習」上,「例如他們愛『谷』小朋友的學業或音樂或體育上的成績,但卻忽略他們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在許多父母的心目中,生活上的自理技能「自自然然」會學識,根本不用特別訓練子女。

 子女「論盡」 忍耐放鬆

 梁婉貞同意自理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訓練中「領悟」及學習得到,但問題是父母究竟是否願意讓孩子在生活中自行學習?「舉例說,父母要訓練孩子學懂刷牙,但當看到他們初學刷牙時的『烏煙瘴氣』,便忍不住『出手』幫助,到頭來,小朋友只會繼續依賴大人替他們刷牙。」

  她提醒父母,每個小朋友學習自理能力時,均要進入一個「拖拉期」,在這期間,父母或傭人對小朋友應加以忍耐,「應出手時才出手」,不要因為時間關係,或者 「看不過眼」便出手代勞,「許多家長投訴說他們看不慣小朋友吃飯時太『論盡』,忍不住出手『餵』他們」。她說,一個幾歲的小人兒,他們的大小肌肉仍在發展 中,但家長要他們吃得像大人般整潔,談何容易呢?其實家長們應該把心情放輕鬆,讓他們學習自行進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們自會懂得如何整潔進食。她 寄語各位家長:「千萬不要太緊張,否則在過分保護下,他們什麼也學不會。」

 成長無限期「延遲」

 「他們慣了生活瑣事或一些決定均由父母或傭人代勞,將來遇到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怎樣去解決。而且他們從小沒有學懂如何自理,當他們升上小學,發現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來也解決不到,例如:寫手冊或綁鞋帶,他們就會受到朋輩的壓力或排擠,影響他們的自信及人際關係。」

  她提醒家長,孩子小時候長期受父母保護,到他們長大時,在情感或經濟上都會繼續依賴父母。「父母以為小時候為孩子提供最貼身的照顧和保護,就是最好的管教 方式,但這只會把孩子的成長過程無限期『延遲』,把問題延續到日後,讓他們日後在生活、經濟、甚至情感上都要在父母的庇蔭下成長。」這樣的結果,是作為父 母的你想看到的嗎?

 文:陳詠詩

星期二, 1月 02, 2007

送舊迎新 - 從「齒」笑得燦爛全在

【明報專訊】新年到,送舊迎新。成年人有新的計劃,小孩子也準備換新牙。孩子5歲半左右乳齒會陸續鬆脫,換上恆齒。孩子換牙,有什麼要注意?

 寶寶大概半歲時,下顎的門牙慢慢長出來,然後,嘴裏冒出一隻又一隻牙齒。大概2歲半至3歲,孩子咧嘴而笑時可見20顆小小的乳齒。不過,這些BB牙,只是孩子人生裏的過客,到5歲半左右,乳齒便會逐一脫落,長出恆齒。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兒童齒科副教授姚嘉榕醫生指出,5歲半換牙是一個大概年齡,早或遲6個月也很正常。有些長得比較高大、發育較早的孩子,很可能也會較早換牙。但換恆齒的時間,跟乳齒長出早或遲無關。不計智慧齒,最後一隻「大人牙」大概在12、13歲長出來。

 姚嘉榕表示,若乳齒漸鬆,代表牙腳已然收縮,只剩下牙冠,「退位」予恆齒。這時候,可以慢慢等待小牙自行脫落,或孩子輕搖,搖搖便會脫下來。不過她並不主張家長自行用其他方法,硬生生將乳牙拉脫。

 如果孩子覺得痛,進食或說話時不舒服,或有其他家長不懂得處理的問題,姚嘉榕建議父母帶孩子看牙醫。

 出現增生齒需看牙醫

 姚嘉榕說,很多時乳齒還未脫落,恆齒已在乳齒後面長出來,因為人人情有別,故最好帶孩子見牙醫。

 此外,若恆齒位置歪了,例如以前曾撞到BB牙,受到創傷,撞歪了;又或出現增生齒,在門牙位置多了一隻小牙,阻礙了正常的門牙,恆齒便有可能無法好好長出來。

 增生齒像隻尖細的門牙,姚嘉榕指約有2.7%的人出現這問題,男孩比女孩常見,比例為6.5:1,當中有遺傳因素,有需要脫掉。她說﹕「若前門牙總是無法長出來,父母便應帶孩子去看牙醫了。」

 換牙期間,有些小朋友最怕刷牙碰到變鬆的乳齒。姚嘉榕表示,若孩子覺得變鬆的牙很痛,可以請牙醫脫掉。無論任何時候,都應該盡量保持牙齒清潔,刷牙以外,懂得漱口的小朋友,還可以用含有氟化物(fluoride)的漱口水,但3至6歲的孩子用量應減半。

  姚嘉榕表示,其實什麼年紀都可以使用牙線,不過一般孩子的乳齒長得較疏,為恆齒預留足夠生長位置,故很少需要用牙線。換牙後恆齒排列緊密,牙隙間難以清 理,故她建議孩子使用牙線,防止蛀牙。她說﹕「可以先教孩子用牙線清潔前排牙齒,習慣後才做後排。但小朋友要待8、9歲後,手部肌肉才能好好控制牙刷、牙 線,故在最初階段,需由父母幫忙。」

 牙齒排列是否整齊,有很多原因,例如遺傳、牙齒很大但牙骨很細等等,不過,要有一口漂亮牙齒,姚嘉榕認為好好保護乳齒最為重要。

 乳齒應用小朋友牙膏

 她說,「想恆齒長得好,就要保養乳齒」,避免蛀牙。「有人以為乳齒遲早會換掉,不太理會,就錯了。」每隻BB牙都為大人牙預留位置,當乳齒蛀得太厲害需脫掉時,蛀牙兩旁的乳齒便會移位。原有的位置,便不夠恆齒長出來,有機會引致蛀牙。

  姚嘉榕舉例,孩子到6歲左右,四端乳臼齒後面會長出恆齒的第一大臼齒(六歲齒)。若乳臼齒因為蛀了要被脫掉,同一位置的恆齒要待11、12歲才長出來,已 長出的「六歲齒」很自然會慢慢向前移佔位。這種情,牙醫還可以使用「牙齒固定器」為大牙預留位置。不過,也有些情無計可施。最好,還是請父母及孩子好 好保護牙齒。

 此外,不懂得漱口的孩子,最好先別使用牙膏,因為有很多研究指出,幼兒吞食過量氟素,將來牙齒琺瑯質表面會有小白點。姚嘉榕說﹕「小朋友應使用小朋友的牙膏。兒童牙膏氟化物濃度是成人牙膏一半,使用時也要記得漱口。」